(来源:运城新闻网)
河东书院藏书楼
盐运涵养的文韵地标
记者 薛丽娟 文图
在运城盐湖周边,散落着诸多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遗存,河东书院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由巡盐御史创建,借盐湖之利发展,承载着明清河东教育的辉煌,是盐运文脉与人文精神交融的结晶。
河东书院藏书楼
如今书院建筑仅存藏书楼一座,楼畔立有几通碑刻,镌刻着河东文脉的流传轨迹,诉说着河东人民对教育的传承坚守。
巡盐御史:书院初创的催生者
在盐湖区大渠街道办事处院内,藏着河东书院往昔的故事。道路两侧矗立的石碑,记录着这里曾是书院所在地,其中明正德九年(1514年)刻立的《河东书院记》碑,是关键见证。
这通石碑高约2米、宽约1米,碑身以楷书刻有15行文字,共计1085字,出自明代关中学派代表人物吕柟之手。
彼时,吕柟因直言进谏被贬为解州判官,恰逢巡盐御史张士隆(字仲修)创建河东书院,便受邀撰写了碑文。文中详细描述了书院的书斋、藏书楼等建筑,以及楼后石榴园、葡萄园等景致;也阐释了书院中建筑与园林蕴含的文化深意,期望学子在优美的环境中读书讲学,修养诚、仁、智、义等品德。
碑文还记述了张仲修任河东巡盐御史时,不仅整肃盐政,更重视文教。彼时的运城,因盐务兴盛而商业气息浓厚,他深知伦理教化的重要,决心建立书院以正风气。建院过程中,获得各界鼎力支持,车户、店主、牙人献木捐石,百姓主动出力,工匠争献技艺,不足4个月便落成。书院选址交通要道旁,沿中轴线设先门、仪门、讲经堂等,两侧有崇义斋、远利斋等设施,还构建含石榴园、葡萄园等景观,凿环池、筑书林楼,祀三晋名贤、藏典籍,山水环绕如园林。
好友吕柟、马理撰写记文,为后人留存了了解书院的珍贵资料。后续巡盐御史接力添建,完善功能,形成布局规整、山水环绕,兼具讲学与育人功能的学苑,可以说是见证了盐运文脉传承。
盐湖之利:教育发展的滋养源
藏书楼前,明代马理所写《河东书院藏书楼记》碑静静伫立。从这些碑记,可窥见书院辉煌时期的宏伟规模。
盐湖盐利,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支撑。它不仅支撑地方经济,更为书院运营、修缮、藏书提供物质基础;而盐湖汇聚的商贾、人才,则营造了多元交流氛围,让学院讲学不止于经史训诂,更融入了天下视野。学子从盐运秩序中感悟经世之道,借盐湖活力维系育人功能,使圣贤之心在盐湖之畔代代延续。
明代,
张仲修初创书院时,汇聚晋陕豫三省之士讲学,学风浓厚。万历年间,张居正议废天下书院,河东书院幸得士大夫以“祀三圣”为由改为“三圣庙”得以留存,先后更名崇圣馆、育才馆,最终恢复旧称,文脉虽弱却未断。
清代,
多位巡盐运使接力守护文脉。近年出版的《三晋石刻大全・运城市盐湖区卷》中,两通佚失石刻记述了书院修复过往。
《修复河东书院碑记》记载:
康熙十九年,黄斐任巡盐御史,亦心系文脉,与转运使高君捐俸修复书院,延续张仲修之志,使规制复旧。他们于盐运事务之余,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借盐湖之利积累资财,反哺书院建设。黄斐在碑文中追思:书院自唐元和中创建,宋代有岳麓、嵩阳等天下四书院,明神宗时毁废,历代官吏为留存河东书院一再更名,以“育才馆”存世,期望修复后的书院能延续“尧舜禹汤文武孔孟之心传”。
《重修河东书院记》记载:
清乾隆四十八年春,运使沈业富到任,见城西八里的三圣祠及书院旧址荒草丛生,念及先辈讲学盛景,慨然修复。他捐钱整理,历时两月完工:筑周长一百九十七丈的围墙;在堂东西建六间耳房,外建四间接待宾客;清理曾分给守祠人、半数淹没于荆棘的34亩学田,劝勉守祠人用心管护。此次虽未恢复往昔“房屋鳞次栉比、灯火荧荧、诵读声相闻”的盛景,却为文脉延续奠基。沈业富感慨,士君子受教经典,知三圣教诲,入仕后更应铭记根源,明朝废书院时,河东士大夫以祀三圣为由坚持不废,足见尧舜禹及先辈风尚余韵,探访遗迹时因墙壁无题诗深感愧疚,遂作记以表不敢忘记重修之志。
从中可见,盐运之力不仅是书院的物质支撑,更孕育了文脉传承的韧性,是河东教育薪火生生不息的助力。
藏书传承:崇德向善的学文风
如今,河东书院仅存藏书楼,现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楼体为二层砖石结构,通高7米,底层占地面积81平方米,正面设拱券门,檐部仿木结构,屋顶单檐歇山顶形制。四周以圆形水池相隔,南北有石拱桥相通,古朴典雅,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藏书楼二层砖雕
沿楼梯上到二层,四壁浮雕蕴含深意。正南、正东雕“鲤鱼跃龙门”“蟾宫折桂”图,期盼河东学子十年苦读,学有所成;正北、正西刻“圯桥纳履”“程门立雪”典故,倡导学子虔诚求学、心存善良、尊师重道。这些砖雕展现了古人的精湛技艺,更凝聚对学子的殷切期望。
作为原河东大地最高学府,其藏书楼以丰富藏书,成为当时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楼前《河东书院藏书楼记》碑文中,提到“藏欲富,恶湿与蠹,故用楼也”,点明建楼的原因是为更好地储存书籍,避免潮湿和虫蛀;且指出藏书的顺序“先诸经而后其他”,目的为明德修身、教育学子。
这些藏书为师生提供了学习资源,也吸引周边学者、学子借阅研读。讲学中,名师常引藏书经典,拓宽学生视野;学生于楼中汲取前人智慧,以学术成长。
此外,藏书楼还促进文化交流传播。各地学者慕名而来,带来不同学术观点和文化理念,与书院师生交流碰撞,相互启发,亦推动了河东地区文化繁荣,使得河东书院藏书楼在当地及更广泛区域也声名远扬。
红色印记:革命浪潮的引航标
除了教育与文化贡献,河东书院藏书楼在革命历史中也意义非凡。清光绪二十八年,河东书院改名河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二中学校。1926年春,中共太原地委书记崔锄人和组织部部长王鸿钧来此开展党建工作,建立了河东第一支部——中共运城支部,由祁金兰、王月春等4名进步青年学生组成,后发展党员23名。
河东书院藏书楼文物保护碑
藏书楼作为学校重要建筑,成了革命思想传播的秘密场所。共产党员借身份在此集会、讨论革命形势、传播进步思想,组织学生游行示威、领导盐池工人罢工,点燃河东大地革命火种。尽管后来中共运城党组织遭破坏,但藏书楼承载的革命精神,依旧烙印在奋斗者心中,成为河东革命历史的重要象征。
1934年暑假,“山西省立第二中学”改名“山西省运城中学”,即现运城中学的前身。校名虽变,传统犹存。“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先,都不算好汉;悲人类的灾,悯人类的难,人类的疾苦共相关,爱民爱物爱世界,才是好青年。”这副进步楹联,激励着众多学子投身革命。
从初创时的学苑圣地,到革命浪潮中的精神灯塔,再到如今的文化传承地标,河东书院见证河东地区数百年变迁。旧址石碑留存,藏书楼矗立,是巡盐御史担当与盐湖滋养的成果,更是河东文化的精神地标。它承载往昔辉煌,也启示今人守护文脉、继往开来,续写盐湖人文交融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