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旬阳市神河镇的青山绿水间,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耕耘者”。他们不是手握锄头的农民,而是肩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他们步履不停,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用倾听拉近距离,以实干回应期盼,在乡村治理的广阔天地中,架起了三座至关重要的“连心桥”,铺就了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振兴之路。
“连”民声:民意直通桥,汇智聚力零距离。“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神河镇人大深知,治理的源头活水在于畅通民意的渠道。镇人大主席团创新构建“代表联络站+网格化走访+民情恳谈会”三维民意直通体系。55名镇人大代表以选区为责任田,常态化下沉,每月固定“代表接待日”,日常结合“敲门行动”,确保民意收集无死角。同时将联络站从会议室搬到农户家门前、产业基地旁,让政策宣讲更“接地气”,法律解读更“入人心”,累计开展“流动联络站”活动20余场次,覆盖群众500余人。通过“民情日记”和线上平台,高效汇集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意见建议40余条,真正让基层声音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暖”民心:实事惠民桥,枝叶关情显担当。“代表不仅要把群众的话带上去,更要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神河镇人大将监督的“触角”精准聚焦于群众“急难愁盼”,推动民生“关键小事”落地有声。依托代表建议办理闭环机制,紧盯民生实事项目票决结果,全程跟踪监督。代表们化身“协调员”、“监督员”、“服务员”,推动解决2个村组季节性安全饮水难题,惠及农户30余户;助力打造神河“农小二”特色农产品品牌,帮销神河“菜小二”系列订单1000余份,销售额4万余元,切实为农户解决销售难题,助农增收;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成功化解20余起;持续关注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情况,推动神平公路神河集镇过境段工程(一期)落地见效,解决了群众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困扰。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是人大代表用脚步丈量出的温度,是“民呼我为”的生动实践,村民陈大叔由衷感叹:“找代表,真管用!”
“固”民情:善治长效桥,制度筑基谋长远。“乡村善治,非一日之功,贵在久久为功。”神河镇人大立足职能优势,着力构建推动乡村治理常态长效的制度保障。通过建立“代表履职档案”和“代表述职评议”机制,激发代表履职内生动力。每季度组织代表围绕重点议题开展专题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形成高质量的意见建议,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建立“代表建议+政府办理+人大督办+群众评议”的闭环链条,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同时,发挥人大代表来自基层、熟悉情况的优势,积极参与村规民约的修订完善,带头弘扬文明新风,在移风易俗、环境保护、平安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夯实乡村治理的法治根基和德治底蕴,为神河镇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实干是最好的担当。神河镇人大以架设“民意直通桥”、“实事惠民桥”、“善治长效桥”为着力点,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在联系群众中践行初心,在推动发展中展现作为。每一步坚实的足迹,每一次真诚的倾听,每一件落实的实事,都在神河大地上描绘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动人画卷,奏响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铿锵人大乐章。
作者:刘伟
编辑:赵佳欣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