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转自:经济日报
假专家的黑手正瞄准农民的钱包。近期,媒体曝光了假农技专家在网上骗人的套路。实际出镜、运营的工作人员没有任何农业教育背景,当被问到团队成员是不是农业大学毕业生时,负责人笑嘻嘻地说“全是我们自己编的”。
一句“全是编的”,让人愤怒。这些假专家、真骗子,对农业技术完全外行,对流量生意却很在行。他们以“农技指导”“公益助农”之名,行坑农误农之实。装模作样讲解农业知识后,就会带货各种高价劣质农资。用过农资后的网民留言说,“没用,骗人的,谁买谁上当”。这些骗子玩转了算法推荐,掌握了流量密码,利用短视频的便捷性和专家的权威性,很容易让人放下戒心。在他们眼中,是否有用不重要,带货挣钱才是唯一目的。
其实,类似案例近年时有发生。梳理起来,假专家有三大特征。一是夸大承诺。或用高大上的概念包装或鼓吹基于某类原理妙用,动辄吹嘘有神奇效果,而正规厂家与专家不会作出这类承诺。二是身份模糊。白大褂上只写着“农业研究所”,到底是哪个研究所,一无所知,没有具体单位和人名,更别提相关证书了。三是文案雷同。许多账号的背后都有推广机构推波助澜。从人设到内容再到产品,让人似曾相识,均无含金量,只为收割流量。受骗后,农民损失的不只是购买农药、肥料的钱,很可能是一年的收成。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渴求。随着农业发展,科技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与农户实际需求脱节、基层农技服务力量薄弱等问题凸显。有网民呼吁,“真正的农业专家能不能把技术送到地头,能不能也到网上去多做做指导”。专家固然要发论文、做课题,但是也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产业中。其实,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营主体愿意花钱购买农业科技服务。要鼓励市场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和企业发展,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小院、专家大院等公益性服务模式,千方百计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不让劣币驱逐良币。涉农高校院所的考核评价体系要转变,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只要实实在在为农业服务的都可以在考核评价上有所体现。农技推广体系自身也要调整,要适应时代变化,发挥更大作用。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属于公共服务机构,履行一系列公益性职责。如今,亿万农民都会上网,手机成为新农具,有问题用短视频平台找答案很普遍。尽管农技部门已有专门的农技推广类软件,但相较第三方平台,用户数不够多、触达率不够高。要顺应移动互联趋势,提升农技推广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效能。如果主力军不能有效挺进主阵地,就不能说履行好了职责。
当然,很多专家也愿意用好各种信息化手段,只是苦于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有人说,“我们找的在地里‘爬’了十几年的真专家,拍一天视频,粉丝没几个”。这就要让算法和流量真正为农民服务。一方面,平台要加大对真正的农业专家、助农达人的流量倾斜和扶持力度,帮助他们扩大传播声量,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可信的线上农技服务渠道;另一方面,响应“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要求,将“内容以假乱真”“缺失资质”“提供伪专业信息”等列入整治重点,让假专家现出原形,受到惩罚。
此外,还要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的打击力度,健全农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从源头上净化市场环境。斩断假专家非法牟利的产业链条,形成震慑效应。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为农服务并非一日之功。只有各方合力,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帮助指导,问得出结果、用得出效果、见得到成果,才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