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豚财经)
作为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台湾俞氏家族对欣强电子的持股比例超过95%,股权集中度之高极为罕见。IPO前夕,欣强电子突然给予外部空降总经理价值4.2亿元的天价股权激励,且未给出充分合理解释,引发利益输送质疑。再考虑到公司疑点重重的关联交易,欣强电子本次IPO前景恐怕并不明朗。
IPO前两年“突击分红”
近日,欣强电子(清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强电子”)创业板IPO申请获受理,保荐机构为民生证券。本次IPO,欣强电子计划募资9.62亿元,主要用于公司多层高密度互连印制电路板改扩建项目。
招股书显示,欣强电子主要从事印制电路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刚性板、HDI板、柔性板、刚柔结合板,广泛应用于存储、通讯、消费电子等领域。据CPCA公布的《2024年中国电子电路行业主要企业营收榜单》,公司在综合PCB百强企业中排名71位。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欣强电子控股股东为YU FAMILY,持有欣强电子94.35%的股份,YU FAMILY的注册国家为新加坡。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俞孝璋、俞宛伶及俞金炉,三人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共同持有公司95.04%股份。其中,俞金炉系俞孝璋、俞宛伶的父亲,俞宛伶系俞孝璋的姐姐。三人均来自中国台湾。
作为一家典型的家族控制企业,俞金炉一家三口目前均在欣强电子任职。其中,俞孝璋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俞宛伶、俞金炉系公司董事。据招股书披露,俞金炉出生于1950年,曾长期在欣强电子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目前已是75岁高龄。2024年1月,俞金炉卸任欣强电子董事长、法人,由其子俞孝璋接任,俞金炉目前只在欣强电子担任董事一职,但其2024年薪酬高达241.69万元,位列公司高管团队第一名。
2024年11月,欣强电子与民生证券共同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正式开启了IPO的辅导之旅。2025年4月,根据民生证券出具的《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报告》,有关欣强电子的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制度、募集资金投向安排等项目问题受到了重点关注。
事实上,民生证券对欣强电子在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担忧不无道理。直到公司开启IPO辅导之初,欣强电子共有YU FAMILY、欣承投资等四名股东,公司股权仍由俞孝璋、俞宛伶及俞金炉三人100%控股。
本次发行前,YU FAMILY、欣承投资、欣立投资及金宥公司直接持有公司的股份比例分别为94.35%、4.59%、0.44%及0.63%。本次发行前,俞孝璋、俞宛伶分别持有AKO BVI60.00%、40.00%的股权,AKO BVI持有YU FAMILY100.00%的股权,YU FAMILY持有公司94.35%的股份;俞孝璋持有欣承投资4.66%的合伙份额并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俞金炉持有欣承投资0.10%的合伙份额,欣承投资持有公司4.59%的股份;俞宛伶持有欣立投资49.00%的合伙份额并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俞金炉持有欣立投资1.00%的合伙份额,欣立投资持有公司0.44%的股份;俞宛伶持有金宥公司23.10%的股权,俞孝璋持有金宥公司17.24%的股份,金宥公司持有公司0.63%的股份。
招股书显示,在公司提报IPO辅导的前两年(2022年—2023年),欣强电子先后分红9000万元和9055.65万元,占同期净利润的106%和68.9%。通过这一安排,欣强电子上市前就有近1.81亿元的现金流入了俞氏家族。
除了突击分红之外,欣强电子还存在向实控人拆借资金的行为。2023年3月,因时任公司董事长的俞金炉存在临时资金需求,欣强电子向其拆借资金150万元,直到2023年12月,俞金炉才归还了该笔拆借本金及利息。
从过往案例看,比例家族持股企业更容易出现内控不规范的情形,有关大股东资金占用、违规资金拆借以及变相利益输送等情况,多数都出现在“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中,其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合理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就欣强电子而言,公司关联方资金拆借、突击分红等问题大概率会受到监管层的重点问询。
空降总经理获4.2亿股权激励
招股书显示,欣强电子在IPO辅导期间进行了最后一轮股权转让。招股书显示,2025年5月,欣强电子控股股东YU FAMILY分别转让2005.00万股、100万股及190万股股份给欣承投资、欣立投资及金宥公司,此次股份转让价格为2.80元/股。欣强电子表示,该转让股份分别用于三个持股平台的员工激励,受激励员工增资价格为2.80元/出资额,对应2024年净利润的市盈率倍数为7.68倍,估值总额为12.85亿元。
此次欣强电子低价股权激励发生在递交招股书前夕,且价格过低,引发了对其借助股权激励变相利益输送的质疑。
据招股书披露,欣强电子此次IPO拟公开发行不低于本次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10%,募集募资金额约为9.62亿元,由此计算估值约96亿元。欣强电子上述三个员工持股平台的增资价格仅相当于IPO估值水平的八分之一左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欣强电子于2025年5月19日引进陈德福担任总经理,原创始人之子俞孝璋不再担任总经理。陈德福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欣承投资持有2005万股,占欣强电子股份比例4.37%,按后者此次IPO估值计算价值约4.2亿元。陈德福此次入股成本仅5614万元,意味着他此次入职大礼包高达3.6亿元!
那么,陈德福为何能让欣强电子如此不惜代价聘请他来担任总经理呢?
招股书显示,陈德福出生于1981年,2001年—2004年曾在贵公司实控人旗下的诠脑电子担任工程师。珠海方正科技高密电子有限公司制造部总监、总经理及首席运营官。珠海方正科技高密电子为国有企业,控股股东为珠海国资委旗下华发集团控股的上交所上市公司方正科技集团(600601)。公开信息显示,华发集团现任董事长、总裁为陈宏良。
不过,海豚财经查询发现,珠海方正科技高密电子历史董监高名单中并没有陈德福的名字,而关于陈德福的公开报道也寥寥无几。
招股书显示,欣强电子此次股权激励安排中,除了实际控制人家族成员外,陈德福为最大获益者,持有2005万股、价值约4.2亿元的激励股份,其他董监高持股大多为10万—50万股,例如,公司老员工、副总经理郑耿训股权激励为50万股,是董监高中除了实际控制人家族成员以及空降的总经理陈德福之外最多的,但远低于陈德福。
海豚财经查询后发现,在印制电路板领域,陈德福并不是业内知名人士,过往职业生涯中也没有公开报道的重大业绩。所以陈德福在欣强电子IPO前空降为总经理,且突击入股,成为除实控人家族之后的第二大股东,就显得非常突兀。欣强电子成立20年来,直到2024年5月都是家族100%控股企业,从未向外部人员出让过股份,为何突然在IPO前夜向外部职业经理人低价转让4亿元的激励股份?这一天价激励的理由和合理性在哪里?这一激励安排是否涉嫌利益输送?招股书对此并未提供任何解释。
公司营收逆市下滑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欣强电子实现营收分别为8.69亿元、10亿元、9.9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5.13%、-0.1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498.39万元、1.32亿元、1.6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5.26%、27.45%。
不难看出,过去三年来欣强电子业绩增速出现了明显放缓,2024年度公司营收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与蓬勃发展的PCB行业趋势明显不符。近两年来,全球AI服务器需求激增,推动了高端PCB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增长。Prismark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PCB总产值达735.65亿美元,同比增长5.8%。其中作为全球最大产区的中国大陆产值达到412.13亿美元,同比增长9%。
通过深挖公司招股书可以看出,产品结构的单一化以及销售区域的集中度问题成为欣强电子经营业绩表现上远远“跑输”行业平均水平的两个重要原因。
首先,欣强电子产品主要应用于存储领域这一领域。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欣强电子来自存储领域的销售占比分别为56.06%、69.69%和60.87%,存在一定产品结构集中的风险。2024年,消费级存储市场受手机、PC需求疲软持续承压,因此存储第三方模组厂商市场存在一定波动。
其次,从销售区域来看,欣强电子高度依赖海外市场。报告期各期,公司外销收入分别为50,705.34万元、55,852.71万元及46,307.20万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59.46%、57.14%和47.61%,其中在中国台湾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2.17%、38.88%、30.56%,存在销售区域过于集中的风险。
需要看到的是,尽管PCB行业市场空间巨大,但行业集中度仍旧不高,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剧。根据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4年中国大陆PCB产值排名第一的为鹏鼎控股,2024度营业收入为351.40亿元,市场份额约为11.97%,排名前十的厂商合计市场份额约为54.85%。对比来看,欣强电子2024年度营收仅为10亿元,市场份额仅为0.34%,在综合PCB百强企业中排名近为71位。
研发费用投入不足或许是欣强电子销售规模远落后于竞争对手的一个主要原因。2022年—2024年,欣强电子研发费用支出分别为3,390.66万元、3,470.62万元、3,775.87万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90%、3.47%、3.78%。同期,同行可比上市公司研发费用率平均值分别为5.22%、6.01%和5.58%。
不难看出,欣强电子研发费用率远不及同行平均水平,近两年研发费用率更是位列行业倒数第一。考虑到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欣强电子若不能顺应快速变化的市场与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加大投入、创新产品,以巩固或提高公司市场占有率及竞争力,很可能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进而影响公司业绩。
关联交易毛利率异常遭质疑
面对着与竞争对手之间巨大的规模差距,欣强电子计划利用上市募资的形式来扩大产能。本次IPO,欣强电子拟募集资金9.62亿元,主要用于公司高多层高密度互连印制电路板改扩建项目。项目达成后,公司将新增年产38万平方米高多层高密度互连印刷电路板产能,公司生产能力将实现大幅提高。
然而,从过去三年情况看,欣强电子现有产能尚未满产,这也令外界对其募投项目达产后的产能消化能力存在质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欣强电子共有产能48.18万平方米,其中自产产能为40.98万平方米。2024年,公司产能利用率仅为85.07%,相比去年同期下滑超过8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一旦这38万平方米的募投项目产能达产之后,欣强电子自有产能将会有接近翻倍的增长。一旦市场增速低于预期或公司市场开拓不力,公司新增产能的消化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依赖自产产能生产之外,欣强电子还十分依赖于合资公司来进行产品销售,这也给公司带来关联交易占比过高的风险。据招股书披露,未来开拓市场,欣强电子选择与合营方共同成立了香港欣强、深圳智创及香港国际等合营公司,并由合营公司承接订单后主要向发行人采购PCB 产品再对客户进行销售,这些都构成了关联交易。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欣强电子向合营公司深圳智创及香港智创的关联销售金额合计分别为6,165.21万元、5,686.16万元及12,483.75万元,向欣强科技关联销售金额分别为11,516.78万元、0万元及0万元,关联交易合计占比分别为20.35%、5.69%和12.5%。2022年,欣强电子成立了台湾分公司,原相应客户与欣强科技之间的业务已由台湾分公司承接,导致公司结束了与欣强科技之间的关联销售。
欣强电子同时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向深圳智创、香港智创合计销售PCB产生的毛利率为25.77%,而深圳智创、香港智创合计对外销售公司生产的PCB毛利率为29.79%,公司关联交易具有公允性。
除了与深圳智创、香港智创以及欣强科技之间的重大关联交易,欣强电子还与深圳国际及香港国际等合资公司发生一般性关联交易。报告期内,欣强电子向深圳国际及香港国际的关联销售金额合计分别为3,609.47万元、2,260.07万元及1,029.68万元,但毛利率仅为6.47%,而深圳国际及香港国际合计对外销售公司生产的PCB毛利率则高达32.29%,利润的大头均让关联方赚走。
梳理欣强电子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不难看出,报告期内欣强电子有近15%的营收是依赖于关联方销售来进行,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将是影响公司营收的一个关键因素。此外,欣强电子对深圳国际及香港国际等关联方的销售毛利率仅有6.47%,明显低于深圳智创、香港智创等关联方,也大幅低于公司整体毛利率水平,这也引发了外界对其关联交易定价不透明、不合理的质疑。
近年来,关联交易问题一直是A股IPO审核的重点关注领域。有数据显示,2023年近40%的IPO被否案例均涉及关联交易问题,其中既包括关联交易定价的公允性问题,也包括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和持续性问题。就欣强电子而言,公司不仅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且金额巨大,同时不同关联方之间的销售毛利率差异巨大,是否涉嫌通过关联方进行转口贸易以达到转移利润、逃避税收的目的?这或将会引起监管层的重点关注和问询。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