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人类漫长的生命旅程中,健康与疾病始终如影随形。每一次关于疼痛与疗愈的记录,都成为人性、希望、坚韧与爱的深刻展现。而放眼未来,我们预见的不只是医疗技术的惊人飞跃,更是对病患愈发深切地理解与尊重。医学的终极使命,不是对抗自然,而是在敬畏中寻求精妙干预,在理解中维护动态平衡,与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共舞。本文为《身体周刊》读者投稿的患者故事,“愈见你”,感受生活的点滴。
我在装有夏天的农村瓦房里,突然感到一股冬日的寒意钻进身体,双手不自觉地交叉抱在胸前,轮椅上的身子像坐在颠簸的手扶拖拉机上,止不住地发抖。为了驱寒,我哆嗦着摸出透明玻璃水杯,从饮水机接了杯热水,双手捧着杯子暖身子,偶尔喝一口,连味觉都有些迟钝了。
家里安静极了,我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抬头看一眼白石灰墙上的石英钟,已经下午六点了。水杯里的水早凉透了,我只好把床上的被子拉下来盖在毫无知觉的双腿上。歪头望向窗外,天渐渐暗了,坐着都觉得身子发沉。我在心里嘀咕:去割麦子的爸妈咋还不回来呢?
低头打开设置成静音的手机,才发现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原来,又快到六月十五日了 —— 三十年前我生病的日子。怪不得今天觉得冷,难道身体在用发抖 “纪念” 三十周年?几乎每年这段时间,病灶总会闹点动静,提醒我它的存在。
我永远忘不了三十年前的六月十五日。一夜之间,我突然患上“横贯性急性脊髓炎”(一种急性脊髓损伤的罕见病),从健步如飞的中学生变成高位截瘫、大小便失禁的病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发病时只有背部钻心的疼和双腿的麻木,没经历过高烧。可这三十年,高烧成了最煎熬的折磨,让我心惊胆战。
冰火两重天的煎熬
病魔没打招呼,就侵占了我三分之二的身体 —— 从第四胸椎以下,没了冷热痛的知觉,皮肤连出汗都不行。夏天一到,汗水全从头顶冒,头皮烫得像火炭,头发湿得能拧出水,必须让电风扇直吹脑袋才觉得凉快。
冬天坐在轮椅上,浑身漏风似的发抖。我让母亲找出挂吊瓶用过的玻璃瓶,灌上热水裹上毛巾,抱在胸前取暖。有次瓶子滑到胸椎以下,烫出一串水泡我都没察觉,直到水泡破了湿了衣服才发现。
久病成医,我知道夏天发抖就是发烧。一两天的烧忍忍就过,不算啥。但发烧总来得莫名其妙,有一年从夏烧到秋,才是真难熬!
发烧时身子像在 “两极游走”:冷起来浑身筛糠,身体里如同生长出一座冰山,大夏天盖厚棉被,还觉得冷进骨头,裹着被子连床都跟着抖,肉体像冰箱里冻硬的肉,得靠暖水袋一点点“融化”;热起来身体又像着了火,身体秒变成了火焰山,掀掉被子扔了暖水袋,脸烫得发红,汗水顺着额头、脖子往下淌,衬衫湿得贴在身上难受,只能不停地擦汗,恨不得把电风扇贴在脸上吹。
用水银体温计一量,基本都是 39 摄氏度以上,后来索性不量了,眼不见为净。
身体因为高烧难受到了极点,我也会不知觉呻吟出来,同时用手捶打着毫无知觉的双腿,希望能够缓解一下。
退烧全靠 “土办法”:大把大把吃抗菌消炎药,吃完就睡觉;用酒精擦额头、胳膊和腋下;床边放盆凉水,我会把热乎乎的手直接插入凉水中,那一刻,就像大夏天喝一杯冰镇啤酒一样舒坦,但很快水都热了,也就没有感觉了。母亲会用酒精给我擦身子;头痛时就捏印堂穴,捏到皮肤发紫,再按按太阳穴、合谷穴,用酒精消过毒的老铜板沿着手臂刮痧,多少能缓解点。
发烧初期还能吃点饭,后来没了味觉,连水都难以下咽,只能硬着头皮去喝。这时候最想吃西瓜,咬第一口觉得又解渴、又顶饿,可吃完嘴里寡淡得很,甚至变馊了,真不美好。后来,什么也吃不下了。发高烧的时候,我也变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但我每次都想,等病好了一定去报复性吃一些美食,把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都吃一遍,别等失去味觉才知道珍惜。
高烧的时候,我躺在病床上,需要绝对的安静,自己没有力气说话,只能闭着眼睛熬着,即使想事情都是在耗费精力。如果有人在身边大声说话,就如同老母鸡啄着大脑一样脑仁疼。
我即使不说话,母亲也能看懂我的眼神。母亲多次让村医来输液,我都拒绝了。心里憋着股犟劲,偏要和病魔较量,看谁熬得过谁。靠着这股劲,硬是咬紧牙关,从夏天熬到了秋天,竟让我扛过去了!
高烧到说胡话的日子
本以为熬过那次最漫长的高烧,就再也不怕了。没想到那年六月十五日前夕,又一场高烧汹涌而来,差点要了我的命。
一开始还按老办法吃药、物理降温,可这次烧得根本睡不着,白天黑夜躺在床上睁着眼,连抬手按穴位的力气都没有。实在难受,就让母亲把装水的塑料瓶冻成冰块,包上毛巾当枕头,凉丝丝的总算能缓解一会儿。
母亲喊来村医输液时,我连摇头的力气都没了。扎着针的左手滴着药水,右手还得不停地擦汗,却感觉左半边身子烧得更旺,体温飙升到 40摄氏度!村医慌忙拔了针,让赶紧去城里医院。
拨通 120 后,我被抬上救护车。在医院里,白天黑夜挂着吊瓶,可每天下午准时发烧。护士报告体温 40摄氏度后,医生用了退热栓剂,一用药就出汗退烧,可第二天又反复。第三次用药时,我实在不想再这么 “治标不治本”,拒绝了。我问医生为啥查不出病因,医生叹气说:“你以前用太多抗生素,身体有抗药性,能用的药都用了。”
那时烧得我开始说胡话,难受得直想撞墙,只求赶紧退烧。
后来各科医生会诊,终于发现左侧胯骨内有个囊肿化脓、骨髓炎。当天下午就手术切除,没想到第二天就退烧了,彻底去了病根。
我好像和高烧有不解之缘。
当我还在襁褓时,母亲抱着我“闯关东”。从山东去往东北的绿皮火车上,我就突然发起了高烧,得了“急性肺炎”,母亲不得不在齐齐哈尔下车给我治病,幸亏得到了及时治疗,才把我抢救过来了!据母亲说,当时一个朝鲜族医生跟她说,如果再晚去几个小时我就没命了!
现实:又一个发烧的傍晚
爸妈割麦回来的推门声,把我从回忆里拉回现实。他们帮我从轮椅挪到床上,我赶紧盖紧被子。先用红外额温计测额头,显示 33.1℃,不敢信;再测一次,31.5℃,凭多年患病经验就知道不对。换上水银体温计,放在腋下夹了 20 分钟,抽出来一看定格在:39℃,这才对嘛!这破额温计真是坑人,以后再也不用了!
我在心里暗暗地想着此次发烧的病因:难道身体的囊肿或者骨髓炎复发了吗?真的不敢去想!
我明白,发烧的源头在体内,是从体内生出来的,但我有感觉高烧好像有一个转动的时间表,不早也不晚,它就会在它那时间段出现,如同天降。
躺在床上喝了碗热奶粉(喝一碗用水冲泡的奶粉,快速提升体内的热量,这也是我多年来摸索出的经验,感觉有点布洛芬的功效),不一会就出了一身汗,感觉轻快不少。母亲让我明天去村卫生室输液,我却想再忍忍 —— 不到万不得已,不想再往医院跑了。我在心里默默祈祷着!
如果我去住院,就要拨打120急救车,让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直接把躺在病床上的我,转移到医院的轮子车上,然后再把我拉进医院。因为,我连坐轮椅的力气都没有了。在小山村里,如果看到这个阵仗很吓人,那就说明这个人快不行了;我住院后,还会打乱一家人正常的生活,他们都围着我转,母亲在医院里照顾我,不能下地采茶叶,只能任其在阳光下疯长;需要妹妹和妹夫去医院送饭,导致它们不能正常上班、接孩子上下学;在医院里,我那纤细的如同麦芒一样的静脉血管,也会给护士扎针带来一次又一次找不准静脉血管的失败;我也害怕长长的刺入手臂血管的置留针,都不敢活动扎着针头的手臂,生怕针刺刺破血管跑出来;每天早中晚各一次,护士站在我的病床前首先给我的拇指消毒后,拿着尖锐的针头刺破手指,滴出红色的血液,滴一声完毕。留下了测血糖锥心的疼痛。虽然住院时,面对护士,我表面装着勇敢无所畏惧,其实内心是疼痛的。我真的不想重复在这样的疼痛!
对我来说,在每一场高烧中都是一个人和高烧的斗争,我除了病残的身体什么也没有,所以就想拿身体和高烧较量一下高低。每次高烧后,都是一次重生。幸运的是,这些年高烧一次次把我推翻在地,我却又一次次爬起来,重新坐回到了轮椅上!
专家点评:
拜读了这篇《轮椅上的体温战争》,我颇有感触,也很心疼作者。我不由得想起了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1969年,18岁的史铁生到陕西延安插队期间,因腰椎损伤导致脊髓病变(具体原因有争议,也可能与过度劳累、外伤或感染有关)。他在21岁时(1972年)双下肢失去知觉和运动能力,长期依赖轮椅。他也经历过反复发烧。罹患脊髓炎的患者,会出现肌肉萎缩、压疮、骨质疏松等等。出现发热的几率很大。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脊髓炎后遗症患者因为长期卧床、运动障碍、感觉缺失及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以下感染:
第一、尿路感染。
导致尿路感染的原因: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长期留置导尿管或残余尿增多,导致细菌滋生。临床表现为发热、尿频、尿急(也可能不明显)、尿液浑浊,严重者出现脓尿或血尿。
第二、呼吸道感染(肺炎)。
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原因:高位脊髓损伤时呼吸肌无力,咳嗽反射减弱,长期卧床容易导致坠积性肺炎。临床表现为发热、痰多、咳嗽、呼吸困难等。压疮感染。
导致压疮感染的原因:感觉障碍区域(如骶尾部、足跟)长期受压,局部缺血坏死继发感染。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渗液、恶臭,严重者出现败血症。骨髓炎。
导致骨髓炎的原因:各种部位的感染形成菌血症之外,脊髓损伤后,感觉缺失和自主神经紊乱导致关节异常负荷、微骨折和局部血供障碍,易继发感染性骨髓炎。这种情况好发部位为下肢承重关节(如膝、踝)或脊柱;脊髓炎后遗症患者因感觉障碍和运动受限,易发生骶尾部、股骨大转子等部位褥疮,深部溃疡感染可进展为骨髓炎;脊髓炎后活动减少导致骨质疏松,轻微外伤即可引发骨折,骨折处易感染;部分患者因免疫治疗需长期用激素,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和感染风险。
其次,脊髓炎患者出现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尤其是颈段或上胸段损伤可破坏交感神经通路,导致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散热能力下降,体温易升高;血管舒缩障碍,皮肤血管无法有效扩张散热,导致低热(37.5-38.5℃),常伴皮肤干燥。
另外,自身免疫性脊髓炎(如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简称NMOSD),在疾病活动期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出现发热。
还有一点,为什么在每年的这个时间点容易发烧呢?
首先,这个时间段在夏季,即使身体健康的人发烧的几率也会高一些。
1.季节交替与气温变化。
六月中旬许多地区处于春夏交替或夏季初期,气温波动较大(如昼夜温差、空调使用频繁),人体免疫系统可能因适应不良而抵抗力下降。某些地区进入梅雨或湿热季节,细菌、病毒更易滋生,增加感染风险。
2.病毒、细菌活跃性增强。
夏季常见病原体:如肠道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某些地区夏季流感小高峰)等可能在湿热环境下传播。
饮食卫生问题:气温升高导致食物易变质,若误食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可能引发肠胃炎伴发热。
3.其他环境因素
蚊虫叮咬:夏季蚊虫活跃,可能传播登革热、疟疾等疾病(尤其在热带地区)。
脱水或中暑:高温下水分补充不足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异常,出现类似发烧的症状。
其次,你30年前生病,身体的潜意识里还会有隐忧,导致自己的抗病力下降。压力,长期紧张、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易被病原体侵袭。
在轮椅上的生活很艰难,长期与病魔抗争,你很勇敢很坚强。也希望你在抗争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医疗支持,获得及时的治疗,以免延误病情。也希望你给我们更多的分享。
专家点评
陈玉辉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拜读了这篇《轮椅上的体温战争》,我颇有感触,也很心疼作者。我不由得想起了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1969年,18岁的史铁生到陕西延安插队期间,因腰椎损伤导致脊髓病变(具体原因有争议,也可能与过度劳累、外伤或感染有关)。他在21岁时(1972年)双下肢失去知觉和运动能力,长期依赖轮椅。他也经历过反复发烧。罹患脊髓炎的患者,会出现肌肉萎缩、压疮、骨质疏松等等。出现发热的几率很大。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脊髓炎后遗症患者因为长期卧床、运动障碍、感觉缺失及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以下感染:
第一、尿路感染。
导致尿路感染的原因: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长期留置导尿管或残余尿增多,导致细菌滋生。临床表现为发热、尿频、尿急(也可能不明显)、尿液浑浊,严重者出现脓尿或血尿。
第二、呼吸道感染(肺炎)。
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原因:高位脊髓损伤时呼吸肌无力,咳嗽反射减弱,长期卧床容易导致坠积性肺炎。临床表现为发热、痰多、咳嗽、呼吸困难等。压疮感染。
导致压疮感染的原因:感觉障碍区域(如骶尾部、足跟)长期受压,局部缺血坏死继发感染。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渗液、恶臭,严重者出现败血症。骨髓炎。
导致骨髓炎的原因:各种部位的感染形成菌血症之外,脊髓损伤后,感觉缺失和自主神经紊乱导致关节异常负荷、微骨折和局部血供障碍,易继发感染性骨髓炎。这种情况好发部位为下肢承重关节(如膝、踝)或脊柱;脊髓炎后遗症患者因感觉障碍和运动受限,易发生骶尾部、股骨大转子等部位褥疮,深部溃疡感染可进展为骨髓炎;脊髓炎后活动减少导致骨质疏松,轻微外伤即可引发骨折,骨折处易感染;部分患者因免疫治疗需长期用激素,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和感染风险。
其次,脊髓炎患者出现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尤其是颈段或上胸段损伤可破坏交感神经通路,导致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散热能力下降,体温易升高;血管舒缩障碍,皮肤血管无法有效扩张散热,导致低热(37.5-38.5℃),常伴皮肤干燥。
另外,自身免疫性脊髓炎(如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简称NMOSD),在疾病活动期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出现发热。
还有一点,为什么在每年的这个时间点容易发烧呢?
首先,这个时间段在夏季,即使身体健康的人发烧的几率也会高一些。
1.季节交替与气温变化。
六月中旬许多地区处于春夏交替或夏季初期,气温波动较大(如昼夜温差、空调使用频繁),人体免疫系统可能因适应不良而抵抗力下降。
某些地区进入梅雨或湿热季节,细菌、病毒更易滋生,增加感染风险。
2.病毒、细菌活跃性增强。
夏季常见病原体:如肠道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某些地区夏季流感小高峰)等可能在湿热环境下传播。
饮食卫生问题:气温升高导致食物易变质,若误食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可能引发肠胃炎伴发热。
3.其他环境因素
蚊虫叮咬:夏季蚊虫活跃,可能传播登革热、疟疾等疾病(尤其在热带地区)。
脱水或中暑:高温下水分补充不足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异常,出现类似发烧的症状。
其次,你30年前生病,身体的潜意识里还会有隐忧,导致自己的抗病力下降。压力,长期紧张、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易被病原体侵袭。
在轮椅上的生活很艰难,长期与病魔抗争,你很勇敢很坚强。也希望你在抗争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医疗支持,获得及时的治疗,以免延误病情。也希望你给我们更多的分享。
来源: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