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答案,从来不在高楼大厦的堆砌中,而在“技术高度”与“民生温度”的辩证统一里。
在国家大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下,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三医院)以“大专科小综合”为战略指引,积极探索创新,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与“资源下沉惠民”双轮驱动,构建起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专科发展新模式,为区域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事业注入强劲动力,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探索提供实践支撑。
高端技术融合创新 铸造专科“实力引擎”
今年2月,市三医院成功开展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这是广西首例、全国首批实施的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这台手术只是医院技术创新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西首例冠脉血管内超声导管指导下颈内动脉介入治疗、南宁市首例运动皮层电刺激术等多项“首例”技术接连落地,每一项突破都为患者点亮新的希望。
为了让医疗技术从“跟跑”迈向“领跑”,医院搭建起多层级技术协作网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度合作成立心血管病技术培训中心,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顶尖机构建立5大专家工作室,构建起“国家队—工作室—院专科”的高效技术传导链路。依托这一网络,专家驻点指导、手术带教成为常态,前沿技术得以快速本土化——胸心外科团队开展的广西首例胸腔镜下主动脉瓣穿孔修补术,心血管内科、神经科团队落地的6项南宁市首例新技术。
每项技术突破的背后,都有一支专业团队的成长故事。医院通过“柔性引进+本土培养”双轨制,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人才梯队。这种“输血”与“造血”并重的人才策略,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持续动能。
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技术突破的成效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实践中:成功引进神经内科博士、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以及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通过柔性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团队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优的“源头活水”。医院52人被认定为南宁市D类或E类人才,其中,心脑血管专科团队中8人获认定为南宁市D类人才,16人获认定为南宁市E类人才。2024年,心脑血管专科四级手术量同比增长72.57%,较2022年增长92.36%;全院四级手术量同比增长73.54%,较2022年增长119.57%。同时,心脑血管专科医疗服务占比同比提升2.13%,全院医疗服务占比同比增长3.76%。一组组数据印证了医院医疗水平的跃升,也筑牢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根基。
一切增长的背后,是“国家队”技术“输血”与本土团队自我“造血”的化学反应。当“首例”成为常态化的医疗能力,医院已悄然完成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身份转变。
技术下沉破解难题 “近”享优质医疗服务
去年6月,市三医院专家团队到邕宁区百济、那楼中心卫生院,开展心脑血管专科联盟巡回授课与教学查房。在两家卫生院,专家们分别讲授了血管性认知障碍、进展性卒中、腰痛等相关病症诊治课程;教学查房时细致了解患者的病情,分享诊疗经验与意见。授课结合案例,语言通俗生动,现场互动踊跃,医护人员均称收获颇丰。
这是医院推动技术下沉的日常场景。面对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难题,医院以“智能筛查下沉+分级诊疗上联”为突破口,牵头成立南宁市心脑血管专科联盟,创新打造“1+5+N”(即1个核心医院、5个专家工作室、N家基层单位)协作模式,打通“上级技术支撑—基层初筛转诊”的全链路。通过77场巡回授课、11次教学查房,2572名基层医护人员获得系统培训;远程会诊4291例影像和心电诊断,协助3家基层机构创建胸痛单元,指导二级以上医院完成3063台介入手术,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从“专家下基层”到“技术留基层”,市三医院跳出传统帮扶“走过场”的模式,建立可复制的“1+5+N”协作网,让基层医疗真正具备“接得住、留得下”的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医院探索心脑血管疾病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构建贯通基层的医防融合信息系统,联合6家机构建立“筛查—建档—管理—诊治—随访”全流程体系,推行“1+1+1+X”(即1次问卷调查、1份健康档案、1次专项体检、X项分类分级的精准干预措施)标准化健康管理行动。这种“基层初筛—医院精检—平台管理”的闭环机制,让慢病防治有了精准路径,也为区域医疗协同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全力提升就医体验 打造患者温馨港湾
市三医院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从“一站式”服务、“特色门诊”、“流程优化”等方面发力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在集成化的“一站式”服务中心里,导诊咨询、报告领取、医保解答等10余项服务“一站办结”,累计服务4.2万余人次,单个事项办理时间缩短50%,解决了“来回跑”的麻烦;针对患者不同需求开设的疼痛门诊、药学门诊、体重管理门诊等特色门诊,已服务6300余人次。
科技为服务加分。医院引入数坤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后,冠心病筛查准确率提升至95%,早期发现率提升30%;便携式超声AI系统配合专家下基层义诊,2024年筛查250余人次,让心脑血管疾病早发现有了技术支撑。
优化流程提升效率。2025年一季度,核磁共振检查量同比增长21.7%,患者平均候检时间却缩短25分钟。“现在去市三医院检查,等待时间大幅缩短,检查报告还可通过手机查看,很方便。”曾在市三医院做过冠心病手术的莫阿姨称赞道。
此外,外籍患者来医院就诊也不会感到迷茫。“非常感谢医院为我们提供的帮助。你们的细心和专业,让我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安心。”今年年初,3位来自孟加拉国的外籍患者在市三医院治疗后发出由衷的感谢。
从技术高峰的攀登到基层网络的延伸,再到服务细节的打磨,市三医院用“双轮驱动”的实践证明: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既要靠技术硬实力筑牢根基,也要用温暖服务连接民心。唯有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群众健康福祉才能“提上来”。
本报记者韦峭
通讯员莫双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