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连着家庭的期盼,关乎民生温度。南宁市妇幼保健院的医护专家以专业担当与执着坚守,默默护佑母婴平安。
近年来,依托南宁市区域母婴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项目,南宁市妇幼保健院专家团队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从织密母婴健康上下联动的随访,到专家手把手传授诊疗硬技术,再到全力提升基层专科服务能力,他们努力筑牢首府母婴安全屏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诊疗。
建设一张“网”,兜住母婴安全底线
“张女士,您已到唐筛孕周,建议尽快来院产检。”在南宁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办公室,孕产保健部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宋庆华正通过电话耐心叮嘱一名红色风险等级的孕妇。这样的随访电话,她和同事每天要打十几个,而支撑这份精准随访的“得力工具”,正是全区统一的“守护网”——桂妇儿信息系统。
“孕妇从建档开始就有了‘电子身份证’,每次产检数据都会实时更新。”宋庆华点开系统界面,绿、黄、橙、红、紫五种颜色标识格外醒目。她告诉记者,随访时限为“绿色”“黄色”迟到7日,“橙色”“紫色”迟到3日,“红色”迟到1日未就诊应及时催检,“只要超过时间没产检,我们就联动社区一起找人,确保每个孕妇都在‘网’内规范产检”。
这张“网”的织就,得益于南宁市区域母婴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项目的落地推进。该项目作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子项目,核心是构建“市级救治中心—县级枢纽站—乡级哨点”三级危重症救治网络,形成以南宁市妇幼保健院为枢纽,7家县(区)妇幼保健机构为支点,N个乡镇卫生院为网底,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
手把手教技术,让基层医院“硬”起来
为加强基层医疗帮扶指导,南宁市妇幼保健院采取“专科团队签约服务+定期派专家下沉”的模式,为基层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帮扶内容覆盖胎心监护识别、新生儿窒息复苏术、产钳助产术等危重救治技术培训,同时开展疑难危重症病例点评,助力基层提升诊疗能力。
“不久前,横州市妇幼保健院接诊了一名产妇,剖宫产诞下28周早产儿,我院驻点专家团队第一时间提供现场技术指导。”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曾贵祥介绍,过去,当地医院遇到这类早产儿病例,需将产妇转诊至上级医院。如今,有了专家驻点帮扶,当地医疗机构的救护手段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专家现场指导医护人员做好早产儿“黄金一小时”救护工作,手把手传授照护早产儿关键技术。
产科领域的“传帮带”成效同样亮眼。2024年,横州市妇幼接诊一名剖宫产术后大出血1000毫升的产妇,驻点在现场的南宁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葛莉萍立即带领团队指导抢救,很快控制了出血,产妇转危为安。
据统计,2024年南宁市妇幼保健院通过专科团队,累计指导基层产钳助产、臀位外倒转等新技术37项,参与急危重患者抢救75次,组织学术讲座58场、教学查房108次,培训基层医护人员2699人次,让基层救治能力实实在在“提了档”。
强专科筑根基,让优质资源“沉”下去
“医疗同质化不仅要教会技术,更要帮基层建好专科体系。”南宁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主任医师李宗林表示,除了技术帮扶,医院还通过资金支持与体系搭建,推动基层专科能力全面升级。
去年,南宁市妇幼保健院依托项目建设投入资金,帮扶县区妇幼规范化建设围产期MDT(多学科协作)门诊,打破单学科壁垒,形成市县两级会诊体系。截至目前,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已为106例疑难病例提供多学科诊疗服务,让孕妇在县域就能享受到产科、超声科、新生儿科等多学科联合诊疗。
针对危重症救治,医院指导7家县级妇幼规范建设产科重症监护室,组建产科、新生儿科、ICU、麻醉科联合抢救团队,畅通危重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2024年,市县两级妇幼保健机构共收治危重孕产妇492人,抢救成功率达100%。
在新生儿救治领域,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加入“中南胎儿—新生儿医学联盟”,联动市县危重新生儿救治网络,柔性引进人才,去年成功救治24周超未成熟早产儿、仅存15厘米小肠的肠坏死患儿等多例疑难病例,让高水平救治资源真正“沉”到基层。
从一张信息网的精准覆盖,到手把手的技术传授,再到专科体系的深度构建,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正以“三级联动”模式,将母婴安全防线延伸至城乡的每个角落,守护万千家庭的新生希望。
本报记者彭媛媛
通讯员陆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