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丈母娘来了说我们楼道门厅变得敞亮又温馨了!”5号楼业主吴俊指着敞亮的门厅感慨道。节能声控灯随脚步声亮起,各种书籍整齐地放置在书架上——两年前,这里堆满生锈的自行车、杂物。这个仅65户的“迷你小区”,曾因多年无物业、无业委会沦为“治理孤岛”。
如今,长征镇海上名庭二期3号楼与5号楼的门厅,已成为居民争相装扮的“共享客厅”。治理蜕变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梅二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居委会、业委会与热心居民,凝聚合力打出“三心”组合拳,以脚步丈量民情、用温情纾解民忧,将“无人管”的叹息转化成“一家亲”的暖意。
居委会“定心”以组织筑堡垒
梅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永俭兜里总揣着本“民情台账”。2022年8月他刚上任时,海上名庭二期连消防设施都瘫痪了。70岁的业委会成员王贵福记得很清楚:“20年的老电梯嘎吱响,墙皮哗哗掉。楼道的照明设施都坏了。开发商占着23个车位不给用,地面停车位又不足,居民只能私装地锁抢车位。以前可太闹心了!”
海上名庭二期小区为商住两用属性,交房时,开发商曾口头承诺给予业主23个地下车库车位供车辆停放。然而十多年来,地下车库、东门门卫室被开发商租赁的商户占用,造成小区业主车辆无法停入,居民便在小区地面私装地锁,停车问题再度升级。
如今宽敞的地下停车位
为切实解决小区停车难问题,张永俭牵头将开发商与商户管理人员拉到了谈判桌上。然而,由于开发商不愿协调,谈判一度停滞。眼看着谈判陷入僵局,张永俭和镇职能部门、社区民警主动来到开发商总部进行协商。同时,业委会也积极向开发商反映诉求,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开发商重新回到谈判桌上。谈判后期,张永俭又联系到了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与开发商法务共同进行协调沟通,历经5个多月的谈判,终于以双方签订备忘录画上圆满句号。至此,小区业主地下车库车位的使用和管理权得到了保障,业主们也自发拆除了全部地锁。
更艰巨的是凝聚民心。业委会选举意向征询95%通过,却没人愿参选。张永俭发动“四百”走访,白天敲不开的门就晚上蹲,挨家挨户上门摸清情况,并多次与居民认可度较高的业主谈心谈话。最终发掘出于洪莹、俞芳等热心人。
2023年11月,停摆十几年的业委会终于重组。新的业委会刚成立就直面地锁拆除争议难题,当有业主质疑“租户没资格停车!”业委会当场拍板:“无论租户还是业主,停车权平等!”一句话平息争议,也树起了新一届业委会公信力。
“做事得赶在问题前头!”张永俭总结的“四早工作法”——思路早谋划、方案早制定、人员早落实、工作早开展,如今刻在红色议事厅的白板上,照着他们夜夜复盘民情台账的灯火。
业委会“用心”以自治筑根基
新一届业委会一成立,便面临一个严峻现实:在长达十余年物业缺位的情况下,小区日常维护、设施管理、矛盾协调等本应由专业物业承担的职能,几乎完全落在了业委会的肩上。主任于洪莹、副主任俞芳等人,正是在这种“治理真空”中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们深知,没有物业兜底,业委会必须成为主心骨。没有薪酬、牺牲个人时间、承受压力甚至误解,他们依然选择站出来,只为让家园重现秩序与温度。这份无偿的担当与奉献,源于对家园的深切热爱和改变现状的强烈责任感。他们的行动,成为小区从“无人管”走向“有序治”的关键转折点。
业委会成立当晚,几人就钻进小区角落的杂物间开会。夏夜闷热如蒸笼,其中一位成员搬来自家电扇:“凑合用!咱先解决门厅之弊!”比起艰苦的条件,他们亟待解决门厅难题。
原本敞亮的门厅塞满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消防通道堆满杂物。为此,居委会联合业委会、居民代表共同商讨,成立楼道改造小组。业委会采用“自治+共治”方式,逐户敲门沟通:“您把车停地库吧?我帮您抬!”“杂物清了,孩子跑动更安全!”遇到住户抵触,业委会成员俞芳便耐心劝解:“您看这些消防隐患,万一着火多危险!”思想工作落地后,同步改造硬件设施:业委会单独划出两个地面车位改为非机动车停放区,并将荒地硬化改造为草坪停车位。同时改造地下车库的照明与充电设施,满足多样化需求。三个月后,门厅再无一辆电动车,拥挤空间终成敞亮“客厅”。
门厅改造如何下手?居民们自发捐赠书架、绿植、花盆和二手沙发等物品。“再简陋也比脏乱好!”大家齐心协力装点门厅。新业委会组建后,海上名庭二期小区实现了从“面子”到“里子”的破茧蝶变——如今走进3号楼和5号楼,门厅敞亮温馨,地下通道楼梯新装了扶手。
居民们“同心”以小家筑大家
楼组文化生根发芽的沃土,是无数像张翠萍、陈立霜这样的热心居民。她们不计个人得失,以“小家”之力滋养“大家”之暖,用点滴奉献共同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家园新貌。
门厅书架
3号楼门厅的书架上,《信仰的力量》《城南旧事》并排而立——这是业主张翠萍的匠心巧思。这位华东师范大学的后勤职工,在门厅改造后默默自费购置书架,她带头捐书,业主群瞬间响应:英语绘本、健身食谱、党史读物越摆越满。孩子们放学后蜷在沙发里翻书,老人买菜回来坐着歇脚。张翠萍打造的不仅是楼组的“文化角”,在争取车位的谈判桌上,她自学法律条文据理力争;在门厅改造的议事会上,她积极协调各方意见。居民们感慨:“她把整个小区当成了家,无私奉献。”
3号楼和5号楼48盏声控灯背后,藏着业主陈立霜的暖心。这位曹丰建材市场的五金店老板发现楼道灯泡耗电快、故障频发,居民们纷纷反映晚间归家缺乏安全感。她当即从店铺调来两箱节能灯,联合业委会成员俞芳带领电工,连续三天拆换声控灯具,甚至工作至深夜两点。她在业主群中郑重承诺:“只要店铺营业,3号楼和5号楼的灯具终身免费维修!”如今晚归的上班族不再摸黑掏钥匙。业主吴俊感慨:“灯一亮,心就安了。”
张翠萍和陈立霜是海上名庭二期众多默默奉献居民的代表。如今的海上名庭二期小区,用栅栏围成的“共享植物园”成为小区团宠;居民们每天自发来到绿化带浇浇水、施施肥、除除杂草;门厅内业主自发捐赠体重秤、健身器。每一位居民都在用心维护着这片小而精的家门口景观,共同编织着温暖人心的楼组文化。
“楼组文化不是瓷砖多亮,是人心多近!他们都是小区的‘活雷锋’。”张永俭念叨的话,道破了楼组文化的真谛,楼组文化的根在人心深处发芽。长征镇海上名庭二期用行动写下注脚,再小的楼栋,只要心齐了,就是最暖的港湾。
原标题:《从“治理孤岛”到“共享客厅”,改变的背后离不开普陀的他们→》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