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快报
跨市甚至跨省问诊的患儿家庭,甘愿多等几小时,也要挂上沈振宇医生的号;8岁白血病患儿出院前,执意将亲手绘制的水彩画送给黄礼彬医生;脑瘤康复的小患者,蹦蹦跳跳冲进唐燕来医生的诊室,熟稔地打招呼……中国医师节前夕,新快报记者走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病房,目睹科室医生独特的“接诊艺术”,见证了这些超越寻常医患关系的温情互动以及医者与患者间信任与温暖的“双向奔赴”,探寻到儿科服务的“暖心密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潘芝珍 通讯员 章智琦
■图片:受访者供图
“孩子王”黄礼彬
画笔下的“另一剂良药”
血液肿瘤科是医生携手患儿“升级打怪”最激烈的战场,这个“战场”上,很多“小战士”都有难受、脱发、食欲不佳等经历,还有过身心恐惧、抵触和焦虑。
在中山一院住院部儿科二区,儿科主任医师黄礼彬是公认的“孩子王”,他为何能有这样的“人设”?黄礼彬说:“医生要做到真诚,常常去鼓励,用人文关怀取得小患儿信任。”
2020年,罹患高危急性白血病的8岁揭阳男孩俊俊辗转求医至中山一院,病情危急,家长几近绝望。面对敏感的俊俊,黄医生从不主动谈病情,而是聊起孩子最爱的绘画——原来俊俊6岁就能画出漂亮图画。黄礼彬鼓励俊俊参与病区的绘画活动,画笔成了他们沟通的桥梁,俊俊对医生的戒心慢慢放下,新疗程开始得很顺利。
在用新药物前,黄礼彬先为俊俊打了“预防针”:“用药后身体会不适几天,你有没有信心‘接招’?”在孩子意志消沉时,他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告诉孩子:“如果不用药,身体里的‘虫子’就会攻击你,我们用‘药武器’反击,你就能好起来了。”
在小患者视角里,黄医生的“预言”往往很准。他们只要跟随黄礼彬嘱咐的休息好、吃好、睡好,往往有喜人的效果。
经历十多次化疗,俊俊终于康复出院。临别之际,俊俊将一幅小猫水彩画郑重地送给黄医生。如今14岁的俊俊已安全度过5年康复期,而那张稚嫩的画作,仍被黄礼彬珍藏,“这不仅是礼物,更是我们共同战胜病魔的见证。儿科虽然棘手,但结局常是温暖的,这就是它的魅力。”黄礼彬说。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黄礼彬利用病区搬迁契机,将艺术馆“搬”进了儿科!传统病房冰冷的白墙被色彩斑斓的卡通彩绘覆盖——“龙猫房”“海绵宝宝房”……孩子们惊喜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妈妈快看!好漂亮的病房!”
无论多忙,黄礼彬总会抽空到病房走走,陪小患者打打游戏,为患病少年读几个故事。“我们不仅要治病,更要提高生存质量,用同理心感知患儿和家庭的痛苦与需求。”黄礼彬坚持用人文关怀行医济世,这份关怀,他十年如一日地践行。
“脑瘤克星”唐燕来
重塑脑瘤患儿生命轨迹
同样来自儿童肿瘤战线的青年才俊唐燕来医生,深耕儿童血液肿瘤领域十几年,近年来他又为自己开辟了新赛道——立志投身儿童脑肿瘤研究,希望通过研究,为恶性脑瘤、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复发的难题找到对焦“靶点”。
11岁的室管瘤患儿小维(化名)是这条新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去年小维辗转来院时,已在外院经历了手术、放化疗,但肿瘤仍附着在大脑的重要神经部位。术后三个月,小维脑肿瘤复发,家人又辗转北京、上海等进行二次手术和二次治疗。唐燕来清晰地记得,小维妈妈推着轮椅上的儿子走到他面前时,眼神满是焦虑。
唐燕来没有马上展开治疗,而是耐心倾听家长讲述了完整的治疗过程,并仔细研读厚厚的病历。其间,还召集医院MDT多学科讨论。小维已经历过2次手术、多次放疗及化疗,若为他开启新疗程,并无有益之法。
当常规方案被判定无效时,唐燕来没有放弃。他借助正参与全球儿童脑瘤研究的机会,向多位国外脑瘤专家请教。一个猜想在他脑中浮现:是基因在作祟!
基因检测果然发现两个关键突变靶点,正是它们导致放化疗失效。精准打击立竿见影。唐燕来瞄准小维的基因突变靶点进行靶向治疗。一个疗程过后,疗效显著。
两个月前的一天,唐燕来教授在门诊看诊,一个蹦蹦跳跳的小男孩进来坐在他对面,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容——唐燕来几乎认不出这就是当初那个轮椅上的小维!通过积极治疗和康复锻炼,小维已重拾行走和写字的能力。7月,妈妈给唐燕来教授寄去小维亲手画的画,画上有他亲笔写的感谢留言:“唐医生,谢谢你。”
唐燕来教授告诉记者,从深耕白血病到入门脑瘤疾病,自己也曾迷茫过,但看到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医术,让一个个“小维”好起来,便相信患儿生命是可重塑的,“我会继续扎根儿童脑瘤领域,贡献个人力量。”
“倾听者”沈振宇
情绪价值缔结“医患联盟”
儿科副主任沈振宇的出诊日,诊室外总是人头攒动。家长们甘愿跨省奔波、长时间候诊,也要等到这位儿科消化领域诊疗专家问诊机会。
“坐下就挪不开身”是沈振宇二十年门诊生涯的常态。他的诊室里,大多是还不会说话的小婴儿:有的腹胀如鼓,严重便秘;有的进食即泻,营养不良……家长们愁云密布。沈振宇总能敏锐感知婴儿的痛苦,并耐心为家长抽丝剥茧。“把细心诊疗和耐心沟通当作艺术,解答好家长的‘十万个为什么’。”沈振宇分享了自己的从医秘诀。
以儿童食物过敏症为例,在体质特异的孩子身上,总有五花八门的过敏原因。2岁的小光是沈振宇的“老病号”,一开始,家长发现小光只要进食,就容易便血,久而久之造成营养不良。妈妈以为孩子患上大病,一走进诊室就泪流满面。
家长的焦虑和孩子的瘦弱,都让沈振宇难过。但从资深经验判断,小光是多种食物过敏,可以治疗。他一边等待家长情绪平复,一边心平气和地告诉家长疾病的真相:“这种情况在我们这里很常见,我们有办法解决。你是孩子的妈妈,你不怕路远带孩子过来看病,代表你一定是有力量的。以后还要你多配合医生,我们一起解决困难。”
他指导妈妈详细记录饮食和症状,每月复诊共同调整方案,逐项商讨孩子的营养策略。经过多次就诊,他们为小光找到越来越多“安全”的食物:鸡蛋、肉,还有螃蟹……
近期一次复诊,小光看见沈振宇就主动要抱抱,还童言稚语地说,“我以后也要当医生,坐这里!”
“患者就诊的时间都很有限,但作为医生,仍然要花时间倾听。”沈振宇解释,医生在倾听时除了了解患者的病史、感受,还可以明白患者真正的诉求——是获取准确的诊断、做检查、健康管理、做手术,还是宣泄情绪。“照顾孩子最辛苦的是家长,如果医生能对家长输送多些情绪价值,也能适当减轻育儿焦虑。”虽然倾听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说,医务人员的工作不仅仅有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还有情绪劳动,这需要医务人员转变观念。
沈振宇的诊室很有趣,桌面摆放着小黄鸭、变脸玩偶等玩具;还有康复的患儿送给他特别的锦旗,锦旗上画着巨大点赞卡通小人。“这些都是小患者送给我的,充满童真。每次出诊看到这些,我都希望用专业技术,让孩子们都拥有健康体魄,茁壮成长。”
编辑:郑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