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冯毅 陆诗雨
近期出台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在经济企稳复苏的关键阶段,为激活消费市场注入新的动力。该方案聚焦特定消费领域,通过财政资金补贴部分贷款利息,切实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释放消费潜能。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着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持续恢复重大决策部署的关键举措。在当前消费动能仍需巩固的背景下,这一政策不仅关乎短期经济提振,更对优化经济结构、畅通国内大循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深远意义。
贴息政策的核心在于政府以“真金白银”分担居民部分消费贷款利息负担。其重点瞄准绿色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家装家居、电子产品等大宗耐用消费品,以及教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升级领域,精准发力引导消费升级。这一方向选择,高度契合国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目标,体现了政策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的精准定位。受益对象主要面向实际发生相关消费贷款、符合特定条件(如收入、信用等)的群体,直接惠及有消费意愿但短期支付能力受限的群体。此次贴息方式较为务实,采用直接补贴金融机构或事后返还借款人利息的形式,例如对贷款期限内前几个月或特定额度内的利息给予财政补贴。同时,政策设置了单户可享受贴息的贷款额度上限和贴息期限,确保财政资金高效使用,避免了过度杠杆。为了形成政策合力,方案还建立了财政、金融监管、商务等多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
相较于传统刺激手段,该方案展现出鲜明特点。它具备一定的放大效应,财政资金仅补贴部分利息,却能撬动数倍于自身的社会信贷资金流入消费领域,显著放大政策效能。其精准直达的消费导向避开了“大水漫灌”的粗放低效,有效引导居民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购买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政策设计兼顾普惠性与激励性,既普遍降低信贷成本,惠及中低收入群体,又直接激励了特定消费行为。这更是财政政策(贴息)与货币政策(信贷)工具在消费端的一次创新性协同运用,拓展了宏观政策工具箱。这种协同,正是对中央强调“加强财政、货币等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要求的具体体现。
该政策的实施后续有望产生多重积极影响。最直接的效果是激发消费需求。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将提升居民购买大宗或升级类商品服务的意愿和能力,其对价格敏感型群体效果尤为显著。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本身也释放出强烈的稳增长、促消费信号,有助于稳定企业和居民预期,提振整体市场信心。定向贴息引导消费流向绿色、智能、服务升级领域,为相关产业创造稳定需求,有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技术创新。从民生角度看,降低消费成本使居民能以更小负担提升生活品质,无论是更换节能家电、改善居住环境还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都将增强民众的获得感。此外,贴息政策也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源更多流向消费领域,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贴息政策红利的充分释放,也需直面执行层面的一些潜在问题并寻求优化路径。首要关注的是执行效率与公平性,需防范银行因操作成本或风险考量导致“惜贷”“挑客”,或滋生寻租空间。建议建立高效透明的线上申请、审核、发放平台,简化流程,并明确规定贷款银行不得额外增设歧视性门槛,同时加强全流程审计监督。风险管控同样重要,要警惕部分居民过度负债、非理性消费及潜在骗贷风险。这要求强化金融机构贷前审核与贷后管理的主体责任,设定合理的个人债务收入比上限,并加强消费者金融知识普及与风险教育。
财政补贴资金的可持续性也要引起重视,大额贴息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压力。建议精准测算并动态调整贴息比例与范围,确保在财政可承受范围内,同时探索与消费券等促消费活动的协同使用以提升整体效能。还需认识到贴息属短期刺激,消费持续增长需长效机制支撑。应同步深化优化消费环境(如质量标准、售后维权),从根本上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与能力。最后,要注意区域协调,避免经济发达地区虹吸更多资源加剧不平衡,可考虑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或新市民等特定人群在贴息比例或额度上给予适度倾斜。这既是提升政策普惠性的需要,也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要求。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作为一项精准有力的逆周期调节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降低消费信贷成本这一关键节点,有效打通“想消费”与“能消费”之间的梗阻。这不仅能够激发市场活力,还能引导消费升级、助力产业转型。贯彻落实好这一政策,是当前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重要一环。政策成功关键在于高效精准落地执行、严谨可控风险防范,以及与其他促消费、稳增长、惠民生长效机制的深度协同。唯有如此,财政资金的“小杠杆”方能真正撬动内需市场的“大循环”,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更持久的消费动能。
(冯毅系浙商资产研究院总经理,陆诗雨系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