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立秋,北京平谷区峪口镇的连绵桃园浸润果香。张宇涵戴着草帽,满脸汗水从桃园里钻了出来。
在她为平谷大桃拍摄的宣传照上,张宇涵一袭古典旗袍,端着一盘粉红水蜜桃,长发披肩笑意盈盈,颇有淑女范儿。眼前这个姑娘更显活泼爽朗,戴着草帽,一双清瘦的手晒成小麦色,说话像竹筒倒豆子,说到高兴的时候就开怀大笑。
张宇涵生于1996年,是“桃王”的女儿——她的父亲张宝志几乎年年在平谷甜桃王擂台赛上夺冠。在父母全力支持下,张宇涵远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求学,2021年毕业回到北京。
最初,她进入北京CBD一家金融公司工作。穿上职业装和高跟鞋,她变成父母乡亲想象中工作体面又安稳的白领。一次公司办活动,她带着家里最好的大桃作伴手礼,同事赞不绝口:平谷大桃的包装虽赶不上精品超市,但口味是最好的。
这一下点醒了张宇涵。“我们平谷人特朴实,种桃是一把好手,可是不会营销。”张宇涵在英国学的是创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她明白光埋头搞种植,不容易打开销路,一二三产融合才是出路。一年后,她做出决定:回平谷,深耕大桃产业。
对于这个决定,了解张宇涵的人并不感到意外,反而觉得她创业是必然。这姑娘从小就对农业有感情,还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回乡创业,第一件事是给大桃换个包装。“平谷大桃用的一直是牛皮纸简易包装盒,不够精致,也不利于运输。这几年兴起国潮风,顶多再画上个孙悟空和王母娘娘。”张宇涵对“国潮”有更深刻的理解:桃的原产地是中国,《诗经》《礼记》等古籍中都有它,要讲出平谷大桃的故事,必须得追根溯源,研究历史和文化。
张宇涵翻阅了不少古籍典故,为大桃设计的第一个包装盒是“夸父逐日”——青绿山水间,夸父面向一轮红日,手持桃木奔跑,一路披荆斩棘,最后桃木化作桃林,结出果实给族人解渴。桃子礼盒中放有一根古朴的桃木棍,系着红绳,很是精致。
这几年,她设计的每款礼盒都有故事,包括平谷农耕桃,甲骨文“桃”、桃花源记、粉彩寿桃、桃贽等不同主题。其中既有一盒12颗桃的大包装,也有单颗桃子的小包装。
有了文化礼盒,接下来就是拓展销路。“桃王”的果子本就不愁卖,但张宇涵觉得,平谷大桃可不是单纯的水果,而要按照打造IP的方法去经营。她发动朋友帮忙开辟渠道,让桃与汽车、茶叶、赛事等高价值品牌实现联名。品茶会上,她将不同品种的桃子切成瓣分给在座嘉宾,并逐一介绍桃子适合搭配的不同的茶。田间地头朴实的大桃,在茶社里身价倍增。
如今,张宇涵已成立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年销售量达10万公斤,销售额超300万元,年年卖到爆单。精品桃更是卖进了北京知名高端超市。
新的挑战接踵而来。今年初,峪口镇计划把蔡坨村废弃配电站改造成咖啡馆。可村民常年从事林果业,别说开咖啡馆了,很多人连现磨咖啡都没喝过。外来客商看过后也直摇头,蔡坨村是个平原上的小村,没有绮丽的湖光山色,谁会来这儿喝咖啡呢?
张宇涵去蔡坨村逛了一下午,决定接手这个任务。“北京正在建设农业中关村,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建的京瓦中心就在我们峪口镇,中国农大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也离这儿不远。”张宇涵很快有了新思路,她想做出以咖啡馆带动全域农业的商业模式。这家店不仅是咖啡馆,还是峪口镇农产品转化中心,市民游客在此能品尝鲜菜榨汁、咖啡和轻食,也能了解峪口这个“农科第一镇”。
张宇涵用了好几个月时间跑手续、盯装修,7月农场咖啡开始试营业了。前院种满了鲜花,一比一还原开心农场,适合打卡拍照;后院有几十个一米见方的蔬菜花卉格子,里头种着迷迭香、薄荷、紫苏、羽衣甘蓝等植物,可以体验亲手种菜挖菜。院里停着十几辆脚踏车,游客可以骑着车带着娃去附近的农场采摘,玩上一整天,还可以订蔬菜年卡。
如今仍有很多人问她:你在国外留学,见过了世界,为什么还要回来搞农业?“我想把自己的学识和激情,用在喜欢的领域。”张宇涵仰起头笑得很灿烂,认真地回答,“乡村有很多被低估的价值,怎么把这种价值挖掘出来是一门大学问,也是我创业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