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日报
从不善言辞到能说会道,我们看到越来越踊跃的大众创造,看到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相向而行,看到语言艺术经生活淬炼焕发出的新光彩
《论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似乎都给人留下只顾埋头做事、不善言辞表达的印象。至于公共场合、镜头前、镁光灯下的言说与表达,就更为普通人所不擅长了。
这样的情况如今正在发生改变。
脱口秀舞台上,农民、教师、空乘、公司职员、退伍老兵、外卖骑手纷纷亮相。“踏入社会才发现,会做题也没什么用,因为很多重要的人生问题,参考答案都是‘略’”,年轻演员笑谈初出校门的青涩迷茫,戳中无数同样年轻的网友内心;“生活给我关上一扇门,我给它开个脱口秀专场”,残障演员这句潇洒之言,又让多少人在笑声中感悟到不妨换个视角看人生。
短视频平台上,沂蒙二姐站在田埂里神采飞扬:“这是春吗?这不是春,这是年轮循环的波纹,这是大地睡醒的动人”,“土味”诗歌之所以让人“上头”,因为朴实中有着挡不住的执着与激情;“吉时已到”的“吉时”是什么时候,为何古人说“宁舍一顿饭,不舍子时眠”,读书博主一口气讲清古代的十二时辰,让网友惊叹“这才是中国人独有的时序浪漫”。
伴随着蓬勃发展的新大众文艺,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人们走上舞台,面对镜头,拿起麦克风,从容自信、幽默风趣地讲述自己的生活见闻,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股言说与表达的浪潮正奔涌而来。从不善言辞到能说会道,我们看到越来越踊跃的大众创造,看到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相向而行,看到语言艺术经生活淬炼焕发出的新光彩。
语言源于生活,语言艺术也是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的结晶。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已成常态。以脱口秀、短视频为代表,这些大众艺术之所以受到欢迎,因为它们富有现实感、生活味,瞄准与生活关系紧密的成长、职场、情感等话题,回应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需要。越来越多“素人”主动参与其中,个性表达,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自觉发现和审美观照。他们以幽默话语回应压力,以积极心态纾解焦虑,也显示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自觉。网友的高频留言“嘴替”“有才”,印证着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大众创造性使用这一朴素道理,亦是对积极人生态度的由衷点赞。
技术的进步,短视频与直播平台的普及,加速着这些语言向度的大众艺术生产传播。借助人工智能工具进行配音、剪辑、文案优化等,每个人都能成为故事的讲述者。再加上互联网和新媒体具有强烈的社交互动属性,越来越多的言说与表达被听到、被看见,有回声、有反馈,进一步推动着语言表达的多元化、个性化、趣味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得益于全社会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人们对语言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多体认,有意识地通过语言感知文化基因,通过语言与传统展开对话。乡音与数字技术相遇,方言与国潮碰撞,天南海北的言说与讲述,让地域文化在网络空间大放异彩。视频里,网友为安徽当涂李白墓写下“敬诗仙一杯,愿长安月色常明”,跨越千年致敬传统;直播间,年轻人为成都杜甫草堂献上“您笔下的茅屋,已成我们心中的广厦”,在诗意倾诉中传递中国式浪漫。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表达。以时代生活激发语言的当代意义,让日用而不觉的言说获得新的传播维度,蓬勃踊跃的言语与讲述背后,是日益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是锐意创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
当然,也应看到,在层出不穷的言说与表达中,还存在着低俗化、粗鄙化、过度解构、娱乐至上等问题,一些“黑话烂梗”更是急需引导和纠正。“说”,是为了表情达意,是为了沟通理解。只有带着真情实感,有温度、接地气、暖人心的语言,才鲜活有力量,才能传递正向价值,营造良好社会风气。那些博眼球、蹭流量、口不择言的表达,最终留不下来。
从承载岁月沧桑的甲骨刻痕,到屏幕上倏忽飘过的实时弹幕,语言与表达一直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每个人都能说5分钟脱口秀”、每个人都可以是文艺主角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加善待语言,淬炼语言,探索充满活力的创新语体,为这一时代的精神生活和心灵世界留下更生动传神的表达,留下更悠扬独特的声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下一篇:无人机国家队选拔赛开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