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的项目能得到省级专家手把手指导,这底气一下子就足了!”在“先锋杯”第十二届“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成长夏令营”上,山西临县青年小王攥着修改后的商业计划书,满是干劲儿。
“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自2013年举办以来,早已跳出“搭台比赛”的传统模式,成为团山西吕梁市委服务青年创业的“全链条孵化器”。
共青团吕梁市委副书记郭峥表示,团市委以大赛为范例进行改革创新,承办单位延伸至发展改革、民营经济服务等领域,并引导市金融团工委等全程列席大赛,搭建项目投资“双向奔赴”衔接机制。此外,团市委全方位加强骨干项目培养,开展“成长夏令营”计划,邀请省级专家人才面对面给予青年项目指导,形成项目推介运营技术支撑机制。
近年来,团吕梁市委紧扣“求真作为、务实作风”,以青年为中心锚定方向,让各项举措化作服务大局的动能、联系青年的纽带、建强组织的基石,在吕梁大地上书写着青春担当的生动篇章。
打造“知行合一”的实践平台
这个暑假,吕梁市离石区城北街道尉汾路社区的暑托班热闹非凡。8岁的豆豆紧紧攥着刚剪好的“福”字窗花,对志愿者娜娜说:“娜娜姐姐,明天能教我们剪小兔子吗?”
类似的场景,在吕梁13个县(市、区)的社区里随处可见。今年,团吕梁市委以“三下乡”为基础,以实习实训为延伸,为全国高校学子打造了一个“知行合一”的实践平台,来自全国高校的实习实训学子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交城县的托班,山西师范大学学生带着孩子们用黏土捏制晋绥边区革命旧址模型;在兴县的课堂上,天津理工大学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教孩子们用废旧纸盒制作简易机器人。此外,社会实践团队“1683计划”肩负起吕梁青年城市推介官使命。这些参与实习实训的学子成为“吕梁青年城市推介官”,用“1张图片+1段文案”的形式,向外界展示吕梁的独特魅力。
李改霞就是其中一员,她举着手机,镜头里的“蛤蟆含蛋”油光锃亮。她在推荐文案中写道:“咬下第一口时,肘子的软糯和面饼的酥脆在嘴里炸开,仿佛能尝到北魏年间的烟火气。”这道自北魏流传下来的美食,在她的推介下被更多人知晓。李改霞说,“蛤蟆含蛋”的推文发布后,不少网友留言“求地址”,“我真切感受到,自己的笔和镜头真能为这座城市添光加彩”。
在石楼县“天下黄河第一湾”,兰州理工大学的郝宇杰蹲在黄河边直播:“大家看这黄河转弯的地方,船夫号子还在风中飘……”这些充满青春温度的推介,让吕梁的非遗、山水秘境被更多人看见。
织密组织服务网络
“以前开店遇到难题只能自己扛,现在商圈青工委就是我们的‘娘家’!”吕梁市泰和广场咖啡店老板小陈,最近通过新成立的商圈青工委解决了用电增容的问题。
今年7月底,吕梁市第一个商圈青年工作委员会和统筹服务团支部落地,像小陈一样的145户青年商户有了“零距离”的组织服务。“我们逐家走访,就是要让新兴青年群体感受到组织就在身边。”负责组织建设的同志翻开台账,物业、卫健、体育等13个行业团工委正相继成立,通信、新媒体等领域团组织建设也在加速推进,一张覆盖面广泛的青年组织网络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吕梁青联换届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开展中。“这次特意新增农林牧渔、基层治理界别,就是要让扎根田间地头、社区一线的青年也能发声。”郭峥介绍,第四届吕梁青年联合会换届工作已经启动,重点调整充实经济、民生、社会治理方面力量。
岚县青年刘丽丽是当地巧丽面艺坊的总经理,她的面艺坊以传承创新岚县传统面塑技艺为核心,不仅带动周边妇女就业,更让这项非遗手艺焕发新生。当得知入选山西青联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提名人选时,她难掩激动:“我一定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手艺里的青春力量!”
增强青年的“能力自信”
“清华大学教授来授课那天,连过道都站满了人!”团吕梁市委的小李回忆开展“青年大课堂”活动的场景时说。
今年以来,团吕梁市委创新“领导带学+干部互学+高校联学”模式,27次集中学习让机关干部的“本领恐慌”变为“能力自信”。积极探索建设吕梁青年大课堂,依托校地合作项目,构建系统干部和青少年学习进步品牌工程。依托校内外资源和吕梁青少年党史研学基地,广泛开展专家授课、课本剧场、微型团课等,提升系统学习质效。
6月以来,团吕梁市委联合中央民族大学、吕梁学院等作高考准备、科学技术、法律及心理示范宣讲,聚焦弘扬吕梁精神,启动吕梁青年讲师团首届技能比武,积极探索与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共建意向。这一系列举措,让学习资源源源不断涌向吕梁青年。
同时,吕梁各县级团委积极作为,临县争取“姚基金”走进乡村开展惠民行动,石楼邀请百名大学生重走东征路,兴县组织志愿者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净滩护河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切实解决从业务工青年的现实需求。”郭峥说,“要让青年知道,无论求学、创业还是扎根社区,团组织永远是最坚实的后盾。”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