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戊辰
一
马大姐超市其实叫南环超市,因老板姓马,大家就都喊马大姐超市了。超市开在山东的一个县城里,2000年就开张了,到今年10月整25年,南边紧邻中学,又在南外环和乡道的交叉口,可谓占得地利天时。二十余年,世事变迁,马大姐超市历经几多波折,却无比坚挺地干到了2025年。
2000年,马大姐做了个重大决定,从之前工作的美术厂辞职。10个月后,马大姐超市在一片爆竹声中开张了。
隔行如隔山,刚开始那会儿,生意可谓惨淡经营,马大姐急得抓心挠肝,腮帮子都肿了,但急也没用,生意经只能慢慢琢磨。眼看到了年末,马大姐发现客人竟慢慢多了起来,尤其是过了小年,人流量、营业额一日比一日见涨。复盘后,马大姐发现,秘密就在于村里人进城拜年、城里人下乡走亲戚,这超市所在是必经之路,她这地盘简直就是“黄金路口”。待第二年,还未进腊月,马大姐就忙活起来了,取出手头所有的钱进货,烟酒、牛奶、点心、水果等一样样列入清单。马大姐只有一辆自行车,天不亮就顶着西北风蹬到两公里外的中心市场拉货。小年还没到,年货就把店面全塞满了,腊月廿七八一过,她便每天5点起床,摸黑到店,把年货一件件全搬出去,堆放在门外。约摸8点,南边、东边大路上就开始有摩托车开来了,路过门口,被那摞得老高的年货摊子吸引,支下脚撑子,也不问价,门口就喊起来了,“牛奶两箱”“香蕉给我称两把大的”“古贝春给我搬一箱”……马大姐一边应着,一边快速算账,“188元,给180元得了,下次再来!”“48元一箱,便宜不了了,都是熟人,一箱也给你按批发价了。”一天下来,马大姐水也顾不上喝两口,因算账找零戴手套不方便,凛冽的西北风把她的手割出一道道口子,马大姐也不觉得疼。晚上打烊前叮嘱儿子早睡早起,明天摩托车大军还来。
那一年,马大姐35岁。
二
2008年前后,十字路口斜对角不知啥时开了一家文具店,马大姐心头一紧,总感觉大事不妙。果不其然,因利润太薄,才两个月,文具店便转型干了超市。新超市位于“黄金路口”东南角,马大姐超市在西北角。东南角有个城乡公交车站,进城、下村都在那个位置,单论“地利”,新超市绝对好过马大姐超市。不出所料,新超市开业的首个春节,马大姐的营业额就来了个“腰斩”,望着对面里三层外三层的顾客,马大姐整个年都无精打采,却也只能望其兴叹。也就是在那一年,小县城街头巷尾像变戏法似的突然多了很多家超市。麦收前后,就在马大姐超市北边不到20米的空铺子,也装潢一新,挂上了“姊妹超市”的招牌。
有个卖“老头乐”的相中了马大姐的铺子,出两倍租金租,马大姐不愿加价,之前又没签长期租约,被房东勒令一个星期内搬离。那几天,马大姐常彻夜无眠,在加价和关店之间反复纠结,最终咽不下这口恶气,找了一家快餐店去打工,苦心经营了八年的超市宣告倒闭。那年夏天很热,夜里没有一丝风,马大姐常在凉席上翻来覆去,蒲扇摇一整夜。大约半个月后,马大姐拒绝了快餐店老板的再三挽留,租下了之前店铺隔壁小了近一半的空铺子,重新开张了。开业那晚,马大姐搬出小方桌摆在门口,要了几份小菜,破天荒打开瓶啤酒,一边喝一边对儿子讲:你妈一辈子没认过输,我不会轻易被打倒。
那一年,马大姐43岁。
三
店面小了,支出压力减轻了,马大姐重新装潢了店面,着力提升服务质量,临期食品一律打折促销,常来的顾客都会给抹个零、赠个打火机,还特意备了打气筒,给顾客救急。很多老主顾知道马大姐超市重新营业,都回来了。在马大姐的精心经营下,营业额虽不及以前,但也没差太多。
2012年开春前后,马大姐发觉有不少操着外省口音的陌生面孔进店,进门就点名要洗脸盆、牙刷、牙膏、毛巾、水杯等生活用品,等过了麦收,人一日比一日多,差不多一天就能卖出十几个脸盆。马大姐从熟客那里得知,周边不少地皮要盖新房,他们都是各地来的泥瓦工。马大姐嗅到了商机,立即加大对生活用品、火腿、啤酒、方便面的进货力度,还提前备好桌椅板凳,天一擦黑就摆在店门口。没过几天,就开始有农民工兄弟带着小菜、包子,到店里买烟买酒了,马大姐招呼他们在门口坐下,给他们切西瓜、洗毛巾,常常8点不到,店外就坐满了人,大家都夸马大姐热情好客,就像自家大姐。天南海北的各种方言飘散在小店上空。
那两年,马大姐的生意迎来了第二春。就在那个时候,马大姐用这些年所有的积蓄在隔壁新建小区西南角买了一间属于自己的铺子。年底算账时,马大姐笑了,转头对儿子说:这房子一买,好几年白干!
那一年,马大姐47岁。
四
几年后,周边空地都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填满了,最后一批搞装修的农民工兄弟临走前专程来跟马大姐告别。让人未曾想到的是,马大姐租的店铺也纳入了拆迁范围,超市又一次走到十字路口。马大姐每天在店里踱步,眉头紧皱,自家买的铺子已租出去了,合同还未到期,何况这笔租金也不少,赶人家走实在不划算。正愁着,马大姐突然想到,对面洗车店老板来店里买烟时曾抱怨过他那间铺子太大,想找人合租。想到这,马大姐想也没想,就跑去了洗车店,说明来意后,对方非常爽快,同意隔出一间来给马大姐,马大姐出四成租金,这样合算下来一个月只有300块租金!可把马大姐开心坏了,这边房租还未到期就搬过去了。
时光悄然走到2018年,小县城的商业形态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互联网电商、大型商超、乡村超市在小城全面开花,零售店日渐式微。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改变,开始习惯网购,马大姐超市从之前的顾客络绎不绝变得门可罗雀。
那一年,马大姐53岁了。
五
在旁人眼里,马大姐可以躺平了,忙活了大半辈子,有铺子租金,儿子也工作了,干脆回家养老算了。但一辈子停不下来的马大姐可不这么想!
2020年左右,社区团购突然火起来了,马大姐手机操作不熟练,没吃到第一拨“螃蟹”。春节期间,儿子从外地回来时,马大姐让儿子申请了多个平台的加盟取货点,又是拉群又是打印海报,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在群里吼一嗓子,哪个平台青菜特价,哪家猪肉今天打折,有需要的赶紧抢购。
马大姐的眼神已经开始有些不好使了,颈椎也常痛,儿子远在外地,指望不上,只能自己跟手机硬磕。她常常戴着老花镜,手拿小本本记笔记,不断研究学习。那两年,靠着社区团购,超市从接近亏损的边缘挣扎了出来,年终一算,竟然是搬到新店后营收最好的两年!
后来,社区团购越开越多,顾客们都选择离家最近的门店下单,马大姐的生意变得不温不火。这时已是2025年,马大姐60岁了,岁月悄悄在她头上撒了一把盐,风日复一日地吹皱她的额头,她眼里却并无彷徨。她有两句名言经常挂在嘴边,一句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另一句是“机会总留给那些准备好的人”。她没读过多少书,也没学过什么营销策略,唯一的生意经就是“诚信经营,童叟无欺”,还有她那倔强的“不服输,不认输”的生存智慧。
一生只做一件事,不易;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一个店,更难。时间在马大姐发梢留下的花白,是她在绵长的时光里,与命运对话烙下的印痕,亦是一个普通人在不断变迁的社会里,以不断腾挪、攀援向上的昂扬姿态,诠释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生动注脚。
(作者为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