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旨在开辟文科领域实践育人新路径,推进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构建“数智赋能、学科交叉、跨界融合”育人新范式,全面提升文科学生数字思维、批判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推动高等文科教育“脱虚向实”,培养实战型文科拔尖创新人才。
重构“四维协同”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探索数字时代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方法、新路径,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变革。
确立双维融合的培养目标。学校以“未来引导、需求导向、梯度衔接”为原则,构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双维统一的目标体系,既强调家国情怀、文化底蕴等人文素养,又突出跨学科思维、数字素养等时代能力,实现从“学科尖兵”到“跨界枢纽”的定位升级。
构建三层架构课程体系。基于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科研与教学、通识与专业、全面与个性发展融通的“四融通”理念,学校设计了“AI通识赋能+学科深度融合+虚实结合项目”的三层课程架构,强化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挑战度。
打造三元协同教学模式。创新“师—生—机”协同模式,覆盖教、学、用全过程。教师聚焦价值引领与思维启发,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探究式学习,AI承担个性化辅导、学习过程全息画像等功能,推动教学从“传授式”向“共创式”转型。
建立五维一体评价机制。构建了“学习过程全息画像、能力发展图谱建构、AI增强型成果评估、成长性对标分析、伦理素养智能检测”的智能评价体系,实现从“分数导向”到“创新增值”的评价变革。
支撑从机制到场景的全链条保障。学校依托AI教学助手、虚拟仿真实验室、产学研协同平台,打造了“软硬结合、虚实融合”的支撑体系,确保培养模式落地。
融会贯通的育人机制。依托机器学习、大数据技术,整合政策引领、产学研结合、课程整合等环节,打通科研院所、企业与学校的数据壁垒,构建“科—产—教”实时联动的智能共同体,实现“学用结合”。
动态生成的资源生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打造“云—边—端”协同的智能教育基础设施,形成虚实融合、开放共享的资源供给模式。通过AI分析社会需求与学生特质,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化、泛在化供给。
智能增强型导师团队。学校组建了由学术导师、AI智能导师、企业首席专家导师、科技伦理导师构成的导师共同体,为学生提供学术、实践、伦理等多维度指导。
创设从探索到成效的特色路径。学校发挥信息工科优势,构建了“行业、校企、校所、校地、国际”五位一体的多元培养体系,在本研贯通、学科交叉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系统考虑人才培养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统筹谋划、一体设计,学校为人工智能赋能新文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交叉创新团队成员跨职能部门、文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多部门,形成“文理工交叉、教学研协同”的研究团队,学科交叉催生新的学术和学科增长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人工智能为支点,为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赋能型”解决方案。未来,学校将通过构建更完善的支撑体系,进一步深化“数字人文”学科群建设,为教育强国战略贡献“南信大智慧”。
(尹才祥 曾 丽)
·广告
上一篇:取款超5万要说明用途?三部门发文
下一篇:齐鲁大地绘就高颜值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