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凌晨3点的井下巷道,中煤三建阴湾煤矿综掘队队长黄付叶突然按住徒弟正要启动钻机的手。“等等!”他侧耳倾听,眉头渐渐拧紧,“这个滋啦声,跟去年那次电机的声响一模一样。”检修工拆开外壳,果然在绕组上发现了细微的水痕。升井后,黄队长从更衣柜里取出一个磨得发亮的黑色笔记本,在最新一页上工整写下:“7月28日,钻机右电机异响,确诊密封圈老化渗水——与2024年11月中旬的案例相似。”
这不是普通的笔记本,而是黄付叶坚持记录了15年的《安全日志》。从2008年那个险些酿成事故的夜班开始,他已经写满了23本这样的笔记。最初只是几行潦草的事后分析,后来逐渐演变成包含故障图谱、事故预兆、处置心得的“安全小百科”。每一本新笔记的扉页都写着同样的话:“安全不在运气,在于每一次精细操作。”
起初,工友们对黄队长的事无巨细记录并不理解。“黄队长,记这些有啥用?出了问题找技术员不就得了?”可当他的笔记三次准确预判设备故障,一次避免重大险情后,班组里的年轻人开始偷偷学着他,也记录起自己的工作日记。
2024年矿上推广“安全预控管理”,黄队长被请上讲台。他翻开那些卷边的笔记本,指着其中一页说:“2019年7月,我发现皮带机异响时伴随温度上升0.8℃,后来证实是轴承缺油。现在,只要听到类似声音,我们职工都会先测温度。”台下有人嘀咕:“这不就是老黄说的‘设备会说话’吗?”
从“一个人的坚持”到“一群人的习惯”。渐渐地,班组里出现了“安全日志热”。新来的大学生李恒用表格整理事故案例,老检修工高军画起了设备“健康曲线”。
如今走进该矿的班前会议室,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每个人面前都摊开一本《安全日志》,有的贴满便签,有的抄着安全“手指口述”要点,还有的夹着智能设备的操作说明书……这些“手抄本”的传承,让安全从个人经验沉淀为集体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