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林敏 文/摄
青山环抱的江山市峡口镇三卿口村内,120栋灰白相间的“羊舍小楼”错落有致,6.3万只湖羊在此悠然栖息。8月12日,记者走进浙江华欣湖羊生态示范园,看到昔日“看天吃饭、凭经验养羊”的场景已悄然蜕变:智能项圈记录着每只羊的“健康日记”,无人撒料车沿着磁轨精准投喂,智慧大屏上实时跳动着温度、湿度、采食量等数据,一幅“数据驱动养殖”的新图景展现在眼前。
这里,正是去年下半年获批的“浙江省江山市国家数字畜牧业创新应用建设项目(羊)”实施地。作为衢州第二个国家级农业数字化项目,它的落地正推动着这座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湖羊养殖基地,从自动化向数字化实现关键跨越。
“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主要聚焦数字化生产管理、数字化育种管理、数字化精准饲喂管理和数字化环境监测四个板块,年初定制的设备已陆续到货,正进行施工与调试,目前项目整体进度已达80%。”浙江华欣牧业副总经理武利恒介绍,从2021年底一期投用至今,这座占地2436亩、年产值达7000万元的湖羊生态示范园,已摘得“国家级肉羊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浙江省数字农业工厂”等多项桂冠,而数字技术的注入,正为其装上更强劲的“智慧引擎”。
走进该示范园的数字化大厅,正中央一块巨大的屏幕如同“养殖大脑”,实时汇聚着园区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饮水称重终端、环境传感器、种羊生长性能测定系统……这些新上岗的“智能哨兵”,正将采集到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汇入“智牧通”系统,让湖羊从育种到出栏的全流程都变得“可视可感”。
从参观通道望向一区01B幢羊舍,一千多只种羊在栅栏内有序活动,每只羊的脖子上都挂着醒目的橘黄色项圈。“橘黄色代表3岁年龄段的种羊,还有五种颜色对应不同生长阶段,一眼就能区分。”武利恒拿起一个项圈展示道。这个看似简单的项圈实则是湖羊的“智能身份证”,内置的电子标签不仅记录着羊只的出生日期、血缘信息,还能通过匹配传感器实时捕捉运动量、体温等数据。“单是盘点环节,就能省去大量人工。”他笑着说,以前几十人忙活大半天的活,现在系统一键生成数据,误差几乎为零。
羊舍内,4套崭新的银色测定设备正在默默工作。“这是种羊生长性能测定系统,能自动采集每只羊的日增重、料肉比、饲料转化率等数据,结合遗传学模型为选育优质种羊提供支持。”武利恒解释道,传统人工记录不仅耗时,还容易出错,而这套系统能通过早期数据预测成年性能,让育种间隔时间缩短,饲料利用率也显著提升。
不远处,无人撒料车正沿着既定路线穿梭着,24小时待命的它能精准控制投喂量,误差不超过±2%,既减少了饲料浪费,又避免了漏喂、迟喂的情况。“单台机器人能管500只羊到1000只羊,效率比人工高太多了。”武利恒说。
羊舍的“智慧”不止于此。无处不在的环境监测终端正实时捕捉着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12项参数。比如一旦氨气浓度超标,智能通风机便会立刻启动。而视频监控系统通过AI技术“盯梢”,发现羊只采食减少、跛行或产羔,会第一时间向管理人员推送预警。“现在羊舍环境达标率是99.6%,疫病防控水平超95%,病死率降到1%以下。”武利恒说,有了数字化加持,预计整个示范园劳动生产率将提高50%以上,单位养殖成本降低50%以上。
更深远的影响,还藏在数据的流动里。“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超10亿条数据将形成‘采集-分析-决策-反馈’的全闭环。”武利恒透露,这些数据不仅会驱动养殖模型持续迭代,让“数据越丰富,决策越精准”,还将接入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为全国湖羊养殖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如今,该示范园内智慧养殖的优质羊备受市场青睐。其中,小公羊销往浙江周边牧场二次培肥,母羊则远销西北,今年还开拓了河南市场。而公司的“欣福洋”终端羊肉产品已通过专营店、农博会和直播带货逐渐打响名气,新鲜的湖羊肉成了消费者的“心头好”。今年,该公司湖羊全年出栏量预计达8万头。
下一篇:常山消费市场活力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