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雷
今年暑假,来自哈尔滨商业大学的杨涵元组建了一支10人支教团。他们来到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莲花镇中心小学,为这里的孩子带来课业辅导、心理疏导、趣味活动等课程。这是他们第二次来这里。
他们服务的30名孩子中,留守儿童占40%。“这些孩子很聪明,但是比照城里的孩子来说,总是缺少点自信。特别是拍照的时候,他们看见摄像头,表情就不自然了。”杨涵元说,大家和孩子们沟通的时候会特别注意鼓励他们,让他们树立信心、展现个性。
像杨涵元这样的志愿者,是“情暖童心·乡伴童行”项目庞大队伍中的一员。该项目是由黑龙江省希望工程捐助中心(以下简称“捐助中心”)、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各级团组织开展的公益项目。
自2015年启动以来,共有来自黑龙江省内外200余所高校、1.5万人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公益服务地覆盖黑龙江省85个乡镇,受益儿童2.7万人次。
项目力推长期帮扶机制
据捐助中心主任杜晶介绍,黑龙江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这些孩子很容易出现心里空虚、目标迷茫,项目设立初衷就是想依托各级团组织,发动寒暑假返乡回家的大学生,点对点就近就便为孩子提供志愿服务,把学科教育、美术、体育等各类课程带到乡村带到社区。
2018年,团黑龙江省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联合发文,共同推动该项目。
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生陈淞,2022年1月参加“情暖童心·乡伴童行”公益项目,在线上为孩子们科普戏剧知识。
在北京上学几年,他发现,当地一些中小学很重视戏剧,开设了戏剧教育课,或者以社团活动的方式普及戏剧知识。
“我自己在读大学之前没有接触过戏剧,至少说没有系统地接触过,甚至没有什么机会去欣赏。”陈淞说,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能够激发起孩子对美的追求,让他们更自信,“我是从黑龙江考出来的,想把戏剧带回老家。”
参加过几次活动后,他发现短短几天的陪伴,效果有限。“学生跟你建立信任感和亲密感,刚刚觉得你能为他带来一些情绪价值的时候,你们就要面临分别。”陈淞说,2023年2月,他提议招募“童伴大使”,为孩子提供长久服务。这一想法也得到了捐助中心的认可。经自主报名、简历初审、面试选拔3个阶段,40名“童伴大使”脱颖而出。他们与孩子“深度绑定”,服务期是6个月,每个月必须开展4次活动。
“孩子们从最开始对戏剧的迷茫、困惑、不解,到后面转为热爱、认同,这是显著的变化。”陈淞说。
探索长期陪伴的不止陈淞一人。即将进入复旦大学读博的徐子博2018年12月第一次参加“情暖童心·乡伴童行”公益项目。在老家大庆,他辅导孩子们写作业、打羽毛球、做手工等等。他觉得,想要真正帮到孩子们,应为他们提供长期陪伴。
他和小伙伴在哔哩哔哩网站开通了账号,取名为“云上童行-系列课程”,上传志愿者们录制的各类课程。截至7月26日,他们已上传了2532个视频,播放量达6.5万。
“虽然有些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想让他们知道,有一群大哥哥大姐姐一直关注着他们。”徐子博说,他们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了小朋友,希望他们有问题可以及时说,有快乐的事情也可以分享。
把活动做成长期陪伴也是捐助中心10年坚持的方向。“我们一直在倡导大学生要为小朋友提供持续性的帮扶,而不是一次活动就结束了。”杜晶说。
被照亮的童年,被滋养的青春
持续性的陪伴,让小朋友尤其是留守儿童获益良多。
2020年,捐助中心委托一家第三方机构,对“情暖童心·乡伴童行”公益项目进行评估。报告显示,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认知习惯的养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家对海伦市2018-2019年度受益留守儿童的跟踪调查分析显示,不按时复习预习的孩子由62.22%下降到了3.32%。生活习惯正向改变幅度为27.78%,自主意识和团队意识明显改善的比例分别为47.24%和55.22%。
“我家孩子比以前懂事儿多了。以前放学回家就自己玩自己的,参加活动之后,她主动跟我说话了,也不剩饭了。”海伦市一位留守儿童的姥姥说出了自家孩子的变化。
陪伴孩子的大学生们也在成长。
陈淞觉得,几年活动下来,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这个项目的自主性很大,一些工作需要自己去联络、统筹、沟通,这是对我的一种锻炼。”
徐子博也有同感。“刚开始什么也不懂,要自己联系各个高校、政府部门,学习到很多东西。”
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也在治愈着大学生们。
陈淞说,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面临创作瓶颈,剧本写不出、导演构思不尽如人意等等,都会让他非常焦虑。“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朝气蓬勃的孩子们。面对新东西,他们能非常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这种敢闯敢拼、一往无前的勇气,会帮我对冲掉一些焦虑或者倦怠。”
来自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张艺佳说,自己从“学琵琶”变成“教琵琶”,“孩子们的笑容让我更珍惜自己拥有的条件,也让我明白‘给予’比‘获得’更让人踏实。”
10年来,“情暖童心·乡伴童行”公益项目已经把志愿服务精神,深植于这群年轻人的内心。这份志愿精神如同种子,在他们毕业后继续生根发芽。
来自海伦市的姜文强去年从塔里木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成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高中毕业时,他得到捐助中心的资助,顺利进入大学。为了回馈家乡,大二时,他开始参加“情暖童心·乡伴童行”公益项目,一直到现在。
2024年10月,他成为海伦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法定代表人,与团海伦市委一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我成长和求学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现在也要力所能及帮别人。”
2022年毕业于哈尔滨华德学院的徐洋,目前在中建三局(山东)建设有限公司工作。大学期间,他参加了多次“情暖童心·乡伴童行”公益项目活动。工作几年来,他时常想起自己曾经服务过的孩子们,“有一种青春没有被浪费的感觉。”
今年4月,他加入济南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虽然我现在工作很忙,但也想为其他人做点什么。”
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宫平坦言,项目实施10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项目影响力不足、社会知晓度不高、高校参与度有待提升、志愿服务与个人成长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
“接下来,我们准备探索将公益服务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提升学生参与价值。同时,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与高校、社会组织共同建立志愿者成长档案,记录服务经历和能力提升过程。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提升项目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宫平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