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姓关注)
当蒲师琼的身影出现在贵州省剑河县南脚村陡峭的石板路上,她黝黑的面庞映着山野的风霜,朴素的衣着沾着泥土的气息,肩上那个磨得发亮的药箱,便是苗岭群山间最醒目的生命徽章。
她生于苗寨医者之家,父亲蒲庆福那双赤脚丈量过山野每一寸土地,也丈量着医者的仁心。幼时炉火旁,父亲讲述的古方草药如星辰,缀满了她好奇的童年。1995年,命运的馈赠降临——黔东南州卫生学校向她敞开大门。学成之日,城市的灯火未曾牵绊她分毫,她毅然转身,将青春嵌入家乡的群山皱褶之中,从高标到反排,最终在南脚村深深扎下了根。
在医疗资源贫瘠的陡峭山村,她的药箱里藏着起死回生的力量。
2002年,麻疹如阴云猝然笼罩南脚村。李忠和老人家中,两个孙子高烧滚烫,红疹遍体,咳嗽声撕裂了寂静的黄昏。儿子儿媳远在异乡务工,老人枯瘦的手在孙儿额上颤抖,绝望如冰水灌顶。蒲师琼踏碎暮色而来,药箱叩开危难之门。李忠和至今忆起那身影,声音仍会发颤:“病来得恶啊!亏得蒲医生抢命一样冲进来……没得她,娃娃们不知会怎样。”
刀锋与山石构成的日常里,意外从不预告。李忠明被家人搀扶下山时,左小腿已是血肉深渊,肌腱狰狞翻卷,鲜血染透了裤管,葛麻绳在膝上勒出深痕,却止不住生命的流逝。蒲师琼从阁楼奔下,瞥见那惨白如纸的脸庞与泉涌的血,心跳如鼓。没有手术室?村小学的课桌拼起便是战场;无影灯缺席?她的针线在血肉间精确穿行,缝合了68针的巨大创口。
当李忠明最终拖着伤腿重新站上熟悉的土地,那蹒跚的脚步,踏响的是蒲师琼用简陋器械创造的奇迹回声。这不是影视剧的夸张桥段,而是一位基层医生用30年淬炼的医术证明:真正的医疗奇迹,从来不在设备参数里,而在那双稳如磐石的手,和那颗永远比伤口更柔软的仁心。
面对令人色变的“痨病”,蒲师琼选择迎难而上。她穿行于弥漫疑虑的吊脚楼,不仅送去药物,更耐心讲解肺结核的防治知识,驱散无知的阴霾。南脚村的结核病人在她春风化雨的“督服”下逐渐康复,“每月入户,看着他们一点点好起来,药罐子空了,人有了精神——这就是我最大的甜。”她笑容里的欣慰,是苗岭清晨最温煦的光。
她的足迹遍布村寨沟壑,药箱在肩头磨出的印痕,比任何勋章更昭示使命。酷暑中汗水浸透后背,寒冬里风雪扑打面颊,那条崎岖的山路,每一步都刻着“治未病”的古老箴言。卫生室里,她温和的苗语询问如溪水流淌,简陋的环境因这份专注而焕发洁净的光彩。她深知,守护生命不仅在于危急时的托举,更在于日常涓滴的浸润。
岁月奔流,苗语中流淌的赞誉“艾桃、黏务、艾医生”(好闺女、好媳妇、好医生)成为她最珍贵的勋章。当“优秀乡村医生”的荣光降临,她只是淡然一笑,目光依旧投向层叠的远山:“救死扶伤,本就是我一生的路标。”
蒲师琼用三十年光阴在南脚村写下了生命的注释:真正的守护从不在镁光灯下,而在每一次踏着晨露出诊的脚步里,在深夜药箱叩响吊脚楼的笃定中。苗岭群峰之间,她以仁心为灯,以药箱为剑,默默为山民的健康天空支撑起永不倾斜的半边穹顶——这无声的壮丽,便是大地深处最恒久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