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观察
过去几年,中国咖啡市场的热度可谓炙手可热。根据行业数据显示,仅在去年,中国就新增了超过 1.2 万家咖啡店,几乎每天都有 30 多家新店开业。然而,与这股澎湃热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代表全球咖啡扩张神话的星巴克,正逐渐失去其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而瑞幸、库迪等本土新锐品牌却实现了指数级增长。
这不仅是一场品牌竞争,更是一场关于 数字化能力、本土化理解与消费文化迭代 的深刻变革。
从“霸主”到“边缘”:星巴克的失速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星巴克几乎是中国咖啡文化的代名词。2000 年,它在上海淮海路开出首店,迅速凭借“第三空间”的理念与稳定的产品质量,成为都市年轻人身份与生活方式的象征。
然而,随着市场爆发式扩张,这位“霸主”的光环逐渐褪色。根据《金融时报》数据,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从 2017 年的 42% 峰值下滑到 2024 年的 14%。即便它在过去一个季度新开了 522 家门店,实现了 8% 的营收增长,但平均客单价下滑、顾客粘性下降,已成无法忽视的现实。
与此同时,瑞幸却在去年一口气开出了第 20,000 家门店,并在一年内将门店数量翻倍。其财报显示,瑞幸营收增长达 47%,利润增长 44%,全面超越西方对手。
显然,星巴克不再是这场咖啡盛宴的主角。
数字化:本土品牌的“原生基因”
最直观的差异出现在 数字化运营 上。
星巴克的数字化常被诟病“头重脚轻”:移动点单、会员体系、外卖合作虽然都有,但推进节奏慢,且受制于总部审批和传统系统架构,无法真正适应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频迭代。
相比之下,本土品牌几乎是 “数字原住民”。
这种 线上线下一体化、即时转化 的运营逻辑,让它们在获客、留存与复购上远超西方品牌。Mintel 中国研究总监卢若里评价:“中国咖啡品牌真正开创了线上化营销新范式,显著提升了曝光度与转化率。”
本土化:快速、有趣、接地气
除了数字化,本土化能力 是西方品牌最致命的短板。
星巴克仍在强调“第三空间”的理念与全球咖啡文化的传承,但对年轻消费者而言,这种“老派叙事”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相比之下,本土品牌深谙中国市场的 文化脉搏。
可以说,本土品牌让咖啡不再是“舶来品”,而是与 中国式生活方式 紧密相连的快消符号。
速度、价格与新鲜感:年轻人更在乎什么
Euromonitor 的分析师指出:“西方品牌在品牌定位与价格带选择上普遍存在错位。它们的定价高于本土竞争者,但缺乏足够的创新与新鲜感来支撑溢价。”
这恰好切中了年轻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对于中国的 Z 世代与白领群体 来说,咖啡是一种 日常补给,而非奢侈享受。他们看重的是:
在这样的逻辑下,星巴克 30+ 元的定价与“第三空间”的价值主张,显得既贵又不够酷。
市场饱和与“中端陷阱”
随着一二线城市咖啡馆密度接近饱和,仅仅依靠门店覆盖已无法确保竞争优势。星巴克等国际品牌面临的风险是:
行业专家哈林直言:“如果不彻底重置商业模式与体验逻辑,西方品牌很可能陷入‘中端陷阱’——对大众来说太贵,对潮流人群来说太无聊。”
谁在找到新解法?
在这场被本土主导的咖啡热潮中,仍有部分外资品牌找到了突破口:
这些案例表明: 差异化定位+本土化执行,仍是国际品牌突围的可行路径。
未来:从“复制输出”到“共创在地”
综合多方观点,中国咖啡市场的演变揭示了一个更深刻的命题:西方品牌需要彻底转型,才能避免被边缘化。
首先,必须 放弃单向度的“复制-输出”,转向 “共创-在地”。这意味着:
其次,品牌必须 更年轻化、更数字化、更社交化。如专家所言:“Gen Z 不在乎品牌历史,他们只在乎下一杯有趣又划算的新品。”
中国咖啡市场仍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但竞争格局已被本土品牌彻底改写。星巴克们失去的,并不仅仅是市场份额,更是 与消费者共振的文化感知与速度感。
未来,唯有真正理解并融入中国消费文化的全球品牌,才能在这片热土上重新赢得一席之地。
(本文首发于现代广告,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