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咖啡巨头为何在中国“掉队”?——一场被本土玩家改写的咖啡战争
创始人
2025-08-18 21:45:34
0

营销观察

过去几年,中国咖啡市场的热度可谓炙手可热。根据行业数据显示,仅在去年,中国就新增了超过 1.2 万家咖啡店,几乎每天都有 30 多家新店开业。然而,与这股澎湃热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代表全球咖啡扩张神话的星巴克,正逐渐失去其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而瑞幸、库迪等本土新锐品牌却实现了指数级增长。

这不仅是一场品牌竞争,更是一场关于 数字化能力、本土化理解与消费文化迭代 的深刻变革。

从“霸主”到“边缘”:星巴克的失速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星巴克几乎是中国咖啡文化的代名词。2000 年,它在上海淮海路开出首店,迅速凭借“第三空间”的理念与稳定的产品质量,成为都市年轻人身份与生活方式的象征。

然而,随着市场爆发式扩张,这位“霸主”的光环逐渐褪色。根据《金融时报》数据,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从 2017 年的 42% 峰值下滑到 2024 年的 14%。即便它在过去一个季度新开了 522 家门店,实现了 8% 的营收增长,但平均客单价下滑、顾客粘性下降,已成无法忽视的现实。

与此同时,瑞幸却在去年一口气开出了第 20,000 家门店,并在一年内将门店数量翻倍。其财报显示,瑞幸营收增长达 47%,利润增长 44%,全面超越西方对手。

显然,星巴克不再是这场咖啡盛宴的主角。

数字化:本土品牌的“原生基因”

最直观的差异出现在 数字化运营 上。

星巴克的数字化常被诟病“头重脚轻”:移动点单、会员体系、外卖合作虽然都有,但推进节奏慢,且受制于总部审批和传统系统架构,无法真正适应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频迭代。

相比之下,本土品牌几乎是 “数字原住民”

  • 瑞幸与库迪不仅依赖 App 作为核心触点,还能基于地理位置进行精准推送;
  • 在抖音、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它们用直播带货、短视频种草、社群拼团等方式,将咖啡从线下饮品转化为线上快消;
  • 除了卖咖啡,还通过 优惠券、月卡、兑换券 等数字权益产品,将流量与复购牢牢锁定。

这种 线上线下一体化、即时转化 的运营逻辑,让它们在获客、留存与复购上远超西方品牌。Mintel 中国研究总监卢若里评价:“中国咖啡品牌真正开创了线上化营销新范式,显著提升了曝光度与转化率。”

本土化:快速、有趣、接地气

除了数字化,本土化能力 是西方品牌最致命的短板。

星巴克仍在强调“第三空间”的理念与全球咖啡文化的传承,但对年轻消费者而言,这种“老派叙事”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相比之下,本土品牌深谙中国市场的 文化脉搏

  • 产品层面,它们不断推出 “茅台拿铁”“维 C 美式”“酱香拿铁” 等具有社交话题性的新品,让咖啡成为一种 流行文化消费品
  • 营销层面,它们积极进行 IP 联名:瑞幸携手《黑神话:悟空》,库迪联名潮流品牌或手游,直接击中年轻人圈层。调研显示,33% 的消费者因品牌联名增加了精品咖啡购买频次
  • 社交层面,话题标签如 #瑞幸联名 #黑神话悟空 在社交平台上迅速扩散,带动大量二次传播。

可以说,本土品牌让咖啡不再是“舶来品”,而是与 中国式生活方式 紧密相连的快消符号。

速度、价格与新鲜感:年轻人更在乎什么

Euromonitor 的分析师指出:“西方品牌在品牌定位与价格带选择上普遍存在错位。它们的定价高于本土竞争者,但缺乏足够的创新与新鲜感来支撑溢价。”

这恰好切中了年轻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对于中国的 Z 世代与白领群体 来说,咖啡是一种 日常补给,而非奢侈享受。他们看重的是:

  • 速度:下单即取、外卖即达;
  • 新鲜感:每隔几周就要有新品或联名出现;
  • 价格敏感:9.9 元的特价美式或 19 元的创意拿铁,更符合日常消费预期。

在这样的逻辑下,星巴克 30+ 元的定价与“第三空间”的价值主张,显得既贵又不够酷。

市场饱和与“中端陷阱”

随着一二线城市咖啡馆密度接近饱和,仅仅依靠门店覆盖已无法确保竞争优势。星巴克等国际品牌面临的风险是:

  • 定价高,丧失对价格敏感型用户的吸引力;
  • 创新慢,无法满足追求新奇的年轻群体;
  • 体验趋同,缺乏差异化记忆点。

行业专家哈林直言:“如果不彻底重置商业模式与体验逻辑,西方品牌很可能陷入‘中端陷阱’——对大众来说太贵,对潮流人群来说太无聊。”

谁在找到新解法?

在这场被本土主导的咖啡热潮中,仍有部分外资品牌找到了突破口:

  • Blue Bottle Coffee:通过“精品体验”切入市场,强调手冲工艺、空间设计与沉浸式体验,定位小众高端,吸引对品质敏感的中产群体。
  • Lavazza:与百胜中国合作,试图在中国打造“可规模化的高端体验”,强调意大利生活方式与本土舒适感的结合。
  • KFC 的 K-Coffee:依托庞大的门店网络,通过“并店模式”快速铺开咖啡业务,并在包装与口味上不断本土化,成为最具潜力的跨界竞争者之一。

这些案例表明: 差异化定位+本土化执行,仍是国际品牌突围的可行路径。

未来:从“复制输出”到“共创在地”

综合多方观点,中国咖啡市场的演变揭示了一个更深刻的命题:西方品牌需要彻底转型,才能避免被边缘化。

首先,必须 放弃单向度的“复制-输出”,转向 “共创-在地”。这意味着:

  1. 产品:结合中草药、国风元素、地方口味,快速迭代新品;
  2. 营销:积极拥抱短视频、直播、IP 联名,让咖啡成为文化载体;
  3. 组织:放权本土团队,让决策不再被总部冗长流程拖累;
  4. 价格:优化成本结构,避免陷入中端尴尬区间。

其次,品牌必须 更年轻化、更数字化、更社交化。如专家所言:“Gen Z 不在乎品牌历史,他们只在乎下一杯有趣又划算的新品。”

中国咖啡市场仍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但竞争格局已被本土品牌彻底改写。星巴克们失去的,并不仅仅是市场份额,更是 与消费者共振的文化感知与速度感

未来,唯有真正理解并融入中国消费文化的全球品牌,才能在这片热土上重新赢得一席之地。

(本文首发于现代广告,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最近在观看《献鱼》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估计很多上班族都感到女主廖停雁,浑水摸鱼的功夫很厉害,别人都是越...
福州发布16条新政!支持房地产... 记者今日获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房...
全国跨境电子商务行业产教融合共... 近日,全国跨境电子商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举行。本次大会由福州大学、福...
台湾歌仔戏剧团带来非遗体验 孩子们跟着台湾泰朋歌仔戏剧团的老师学习体验歌仔戏。 罗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日前,一场“童声传韵·戏聚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