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至2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将访问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出席中巴第六次外长战略对话。
王毅外长此访,是在全球、地区、双边关系发生“三重”局势变化的关键时刻进行的。背后有哪些门道?《夜观天下》就此专访了四川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张超哲,一起捋一捋。
这是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拍摄的标志性建筑——巴基斯坦纪念碑(无人机照片,2024年10月8日摄)。新华社发(艾哈迈德·卡迈勒摄)
一
全球维度:
美“挖中巴墙脚”是妄想
上周的美俄峰会(特朗普与普京会晤)未取得实质性成果。隔了一天,中国宣布外长王毅即将访问印度(8月18日至20日,并举行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4次会晤)。美国媒体称,这引发美国担忧中印关系缓和、进而形成“中俄印稳定大三角”的可能性。在这一背景下,紧接着的中巴战略对话也很受关注。
2025年以来,大国竞争明显加剧,使中巴关系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更加复杂。这次中巴战略对话,不仅是双边关系的制度化沟通,也有协调立场、增强战略互信的作用。
我们应该看到,巴方的外交更加积极、灵活、多元。有一种舆论认为,中美在战略性前沿领域的博弈日趋激烈,巴方是中美博弈的重要节点,近期美、巴的互动合作增多,所以出现了美方“挖中巴墙脚”的舆论。
但从历史来看,巴方外交政策始终在多方平衡中寻求利益最大化。巴方与美保持关系,有助于获取国际话语权和安全合作机会,但绝不会以牺牲对华、对伊朗合作为代价。这就是为什么近期美巴关系升温的同时,巴方持续在强化与中国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持续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
这是在巴基斯坦瓜达尔的中巴友谊林中拍摄的桤果木修剪而成的“中巴万岁”立体字(无人机照片,2024年9月15日摄)。新华社发(艾哈迈德·卡迈勒摄)
二
地区维度:
矛盾交织与安全挑战
当前南亚地区正处于格局深度演变的关键时期,呈现出传统安全矛盾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交织、区域合作与大国竞争并存的复杂态势。此次中巴对话对于塑造南亚次区域秩序具有示范意义。
首先,印巴矛盾不仅限于克什米尔问题,还延伸至跨境恐怖主义、中巴经济走廊安全及水资源争端等,地区安全形势持续动荡。
其次,阿富汗局势不稳定,增加了跨境安全风险。巴军方表示,8月7日起在俾路支省毗邻阿富汗边境的兹霍布地区开展反恐军事行动,(截至9日凌晨)打死47名恐怖分子。中、巴、阿三国外长定于8月20日在喀布尔举行高层三方会谈,重点讨论反恐合作以及中巴经济走廊的拓展事宜。
再次,孟加拉国既属于印度“邻国优先”的合作范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者。近期印度媒体报道称,巴正通过情报、宗教动员等手段在孟进行所谓的“软性渗透”,被形容为“东巴基斯坦2.0”版计划,可见孟巴关系复杂互动及印长期“一家独大”的心态。
最后,以色列与伊朗冲突爆发后,巴对伊的坚定支持,使得双方深化合作并确定了双边百亿美元贸易额目标。伊朗暗示可能加入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项目。
总之,区域格局正处在深度演变之中,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沟通,有助于减少印方或第三方对中巴经济走廊延伸及中巴合作的意外干扰。
南亚地区三
印巴双边维度:
避免“中巴战略协同对印”的反向叙事
印巴两国关系,直接影响到南亚次大陆的安全与稳定。
两国今年5月发生军事冲突以来,双边关系再度陷入紧张局势,还影响到南亚区域合作机制,南盟(SAARC)部长级会议因矛盾持续推迟。总体看,印巴关系短期内难以缓和,军事对峙、外交僵局和经济隔绝成为常态。
值得注意的是,王毅外长先访印(8月18日至20日)再访巴,可能提前传递中巴深化合作的政策意图,缓解印方的安全疑虑,平衡印巴关系。同时对外传递信号:中国能够同时与印度和巴基斯坦保持高层对话,避免被塑造“中巴战略协同对印”的反向叙事。
最后我们想说,这次中巴外长战略对话虽是中巴年度常规外交安排,但因为其面临复杂的“三重”变化背景,显出特别的意义以及高关注度。它也清晰表明,中巴传统友谊牢不可破,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将在“变”与“不变”中更加走深走实。
2025年5月8日,在巴基斯坦卡拉奇,警察封锁印度无人机袭击现场。新华社/法新主播:伍晓芸
文案:张超哲 胡雨婷
制作:李蕾
美术:沈晓颖
校对:徐海鹏
审核:钟莉 刘若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