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眼下,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土城子镇太平村康营子组,1707亩的农业种植技术示范区里透着热闹:转基因玉米的叶片在风里翻着绿浪,露地菜畦里的大白菜卷着紧实的菜心,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的田垄上,豆荚饱满、玉米灌浆——连片的“希望田”里,藏着农民实打实的增收账。
在农业种植技术示范区,玉米大豆复合种植试种成功。(资料图)“你瞅瞅这玉米,株距匀、穗头大,以前哪敢想一亩地能种7000株!”8月16日,在转基因玉米种植基地里,致富带头人宋广峰数着饱满的玉米籽粒满心欢喜。
最早加入示范区的农户宋广峰说:“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收1500斤。现在用密植调控技术,技术员手把手教着施肥、控旺,一亩地稳收1800多斤,增产两成多。”
宋广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一亩地投入2000元,看着比以前多,但增收更实在。以前一亩纯利也就“千八块”,现在能多挣两成半,这1000亩地,光玉米这一项就能多挣几十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宋广峰尝试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一行玉米一行豆,一亩地收2000多斤,比单种玉米多收300多斤。
宋广峰(左)介绍玉米大豆套种技术。(资料图)露地蔬菜基地的菜畦间,60岁的张文兰正和乡亲们一起给大白菜浇水,水珠顺着菜叶滚下来,映着她黝黑的脸膛。“以前农闲时就犯愁,想挣钱得往外地跑。现在好了,这37亩菜园子就是咱的‘聚宝盆’!”张文兰说。
张文兰介绍,蔬菜一季种两茬,5月种的7月收,7月种的9月收,从栽苗、施肥到摘菜,一年到头有活干,一天能挣120块,一季下来能挣一万多元,两季就是两万多元。更让她高兴的是学到了真本事。“以前种白菜就知道上化肥,现在技术员教咱用有机肥、科学喷药,你看这白菜,一棵能长6斤多,一亩地收1.5万斤,比自家瞎种多收三成!”
露地蔬菜基地的蔬菜长势良好。(资料图)在示范区,露地蔬菜基地、玉米地和复合种植区等让周边天保同村、十里铺村、五台山村、土城子村等几个村的村民一年到头有活干,不光挣了工钱,还跟着技术员学会了测土施肥、病虫害防治,不少人成了“半个农技员”。
“示范区能成气候,靠的是政府手把手领着干!”太平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峰站在示范区地头,指着连片的田垄说,从租地到技术保障、销路都由政府协调谈妥,农民只管跟着技术种,啥都不需要操心。
如今,这1707亩示范区成了“活课堂”。转基因玉米亩均增收25%,露地蔬菜每亩多挣7000元,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增产两成。新技术不仅种出了高产量,更种出了农民的底气。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王塔娜
新闻编辑:莎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