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摇曳,万竹园暗香浮动;草坪滴绿,口袋公园全龄娱乐;溱湖湿地,游人“森”呼吸……今年夏天,泰州市姜堰区蓝天白云、“园”意盎然,市民游客浪漫城中,纷纷刷爆朋友圈。
近年来,泰州市姜堰区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擦亮高颜值生态底色,各类开放性公园遍地开花,融入城市“动脉”,以纯粹的自然之美和人文意趣,营造康养名城人间胜境。
天目山的薪火相传
绿树成荫,凉风习习。8月16日清晨,已经退休的张先生和孙子来到天目山观光园游玩,他感慨地说,年轻时带儿子经过这里回老家,那时杂草丛生……如今,这儿不仅四季有景,还有锻炼器材和古城遗址景点,边纳凉边访古,一举两得。
去年9月建成的天目山观光园位于姜堰北郊,总面积约320亩,以西周古城遗址为核心,集生态保护、文化展示与休闲体验为一体,拥有古城旧碑、干国遗址、古干亭、文天祥吟诗台等景观。张先生说,上小学的孙子每天都来认读诗词、探秘陶鬲,趁着暑假,带他一起感受姜堰历史。
泰州市姜堰区博物馆馆长陈炜介绍:“馆内拥有大量藏品、各式展陈,园区设计探秘部落,经常有孩子们来亲手制作陶鬲,化身‘寻宝人’,挖掘这里的文化宝藏。今年1至7月,社区、学校等单位共举办10多场公益活动,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促进了考古遗址的有效保护。”
“园”来越美越有趣
入夏以来,人们出门消暑、健身的场景随处可见,十字路口、办公楼旁、居民区附近……45座口袋公园,市民一抬腿就可以无缝亲近。
清晨6点左右,蛮庄口袋公园已经“莺歌燕舞”,市民徐芳和姐妹们正拍着健身视频,她高兴地说:“以前这里是个大土堆,现在增设了各种设施,老人遛弯,年轻人跳舞、跑步,小朋友玩巨型滑滑梯,小公园有大用场。”
近年来,姜堰区加快城市更新,“边边角角”的口袋公园,把绿色和福利送到市民身边,它们具备绿化植被、景观照明、活动场地、休憩座椅、卫生设施、景观雕塑等“十要素”,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微空间”,提升居住环境宜居度。
姜堰区拓展公园多样属性、多种功能,新建改建主题公园,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对城市的认同感。城区公园不断高质量焕新:姜堰大道线性公园,呈长条状的“绿色走廊”,建有200个停车位,设施科技感十足;中天植物园展示300余种乡土植物,采用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等新技术,智慧系统调整灌溉与照明;体育公园链接“三水之环”景观桥,与滨河绿道联动,形成覆盖2.8公里的城市慢行系统……截至目前,姜堰城区建成城市公园11个、社区公园9个,涵盖体育健身、遗址保护、植物科普和廉政、法治、气象等多个主题。
让城市在大自然里成长
“最早是2008年的春天,湖面上发现了正在游泳的野生绿头鸭。”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综合管理科科长段亚东回忆。当时,公园从没有人工养殖过禽类。当越来越多的摄影师赶来蹲拍时,段亚东和同事才注意到绿头鸭来落户。
段亚东说,2009年绿头鸭数量渐多,2010年到2012年,花脸鸭、淡水鸥也“到访”;随后,慢慢发现白鹭、夜鹭、黑水鸡等野生鸟类也出现在了湿地里。
摄影爱好者陈先生认为,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选择溱湖湿地作为迁徙落脚点,是因为局部气候环境大有改善。今年,暑假里几乎每个星期,他都会和儿子来拍摄野生动物:“我第一次拍的是苍鹭,特别可爱,现在太多了,数不清。”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坚持生态建园、“让城市在大自然里成长”。溱湖曾因密集的畜禽养殖与化工企业陷入困境,天然洼地沦为污染重灾区。姜堰区先后投入资金实施退耕还湿、退渔还湿,经过多年的系统修复,昔日的渔业水域变为长三角“城市绿肺”,如今园内拥有251种野生植物、392种野生动物,包括麋鹿、丹顶鹤、扬子鳄等珍稀物种,国家Ⅱ类水质滋养着万物生灵,沉睡的湿地基因重新苏醒。
八月溱湖逢酷暑,却格外清凉宜人,游人不绝,麋鹿信步,鹭鸟翔集,构成了一幅灵动和谐的生态画卷。
【责任编辑: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