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黄兴利 呼伦贝尔报道
八月的呼伦贝尔,天高云阔。拉布大林农牧场一望无际的麦田里,沉甸甸的麦穗在微风中摇曳,这里正是华润啤酒“国麦振兴”项目的核心示范基地之一,蕴藏着国产啤酒大麦从田间到车间的产业密码。
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麦田,揭开了“一麦觉醒”背后的产业突围战:从近90%啤麦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到如今国产大麦成功撬开高端啤酒市场,一场从田间到车间的全产业链变革正在重塑行业原料版图。在近日举办的“ESG中国·国麦(华润啤酒)行”活动期间,华润啤酒高层与行业专家在麦浪环绕间接受了包括《华夏时报》在内的媒体记者采访,这场别开生面的田野对话,为观察中国啤酒原料产业升级提供了独特视角。
金色麦浪里的产业突围
“风吹麦浪这个词,就是为大麦而生的。”国家大麦青稞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郭刚刚望着眼前随风起伏的麦田对记者说道,语气中透着欣慰。这片生机勃勃的麦田,绝非普通的田园景象,正是国产啤酒大麦产业近年来在困境中突围的鲜活注脚。
在呼伦贝尔拉布大林农牧场的标准化大麦种植基地,本报记者实地见证了这场产业变革的最新进展。2021年,华润啤酒启动“国麦振兴”战略,从育种、种植到加工全链条发力,打造国麦标准化种植体系。四年来,国产啤酒大麦产业正悄然生变。
“变化是显而易见的。”郭刚刚看着眼前的麦田说,在华润啤酒“国麦振兴”项目推动下,在种植面积方面,受订单农业模式推动,国产大麦的种植规模出现明显增长,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因素:一是订单种植的普及,二是行业协同效应的显现,多家同行企业开始共同推进国产大麦发展。在他看来,华润啤酒在这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增强了行业对国产大麦的信心。
谈到具体突破,郭刚刚表示,近年来在华润啤酒的全力支持下,国麦振兴项目推进顺利,首先,解决了优良品种向优质原料转化的关键问题,啤酒生产本质上是“从种子到种子”的闭环过程,对原料品质要求极高,比如,不仅要求发芽率达到95%、97%以上,还需满足蛋白质含量、糖化率等特定指标。
更重要的突破在于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建。郭刚刚表示,通过与农垦系统深度协作,将符合酿造需求的栽培技术形成标准化指标体系,改变了过去一味追求产量的粗放模式。此外,还完善了加工前的原料分级问题,采用本地生产、本地加工模式酿造的特色啤酒,其品质差异显著可感,为啤酒产品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增强了行业对未来市场的信心。
不可忽视的是,这片金色麦浪背后,隐藏着国产大麦产业多年的心酸。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在活动期间指出:“在2007年之前,我国国产大麦在啤酒原料中的占比为40%。2007至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和全球原料短缺的双重影响,国产大麦比例一度攀升至70%,但自2009年起,这一比例开始逐年下降,近五年间,国产大麦占比已不足10%,而这个比例还是在华润啤酒等大型集团刻意扶持下的结果。”
此外,信达证券此前发布的一份研报中也提及,在啤酒大麦和饲料大麦两大需求下,我国大麦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从2001年的43%一直提升到2020年的93%。据了解,我国大麦以农户小规模种植为主,种植经济效益较低,和进口啤酒大麦相比,此前几年,国产啤酒大麦质量以及成本竞争力较弱。不过,经过“国麦振兴”项目几年的推动,国麦品质有了显著提升。
“与进口澳麦相比,国产大麦品种在本地环境适应性方面表现更优,能更好地适应国内气候条件。两者目前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生产成本上,由于国内人均耕地面积有限,土地成本相对较高,国产大麦的综合生产成本仍然偏高,这是当前的基本现状。”郭刚刚表示。
供应链变局中重构韧性
在全球供应链格局不断调整的当下,产业链的韧性与安全愈发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下,华润啤酒“国麦振兴”战略为构建稳定的原料供应体系提供了重要思路。
“推进国麦振兴的意义不能仅用成本来计算。”华润啤酒副总裁李小冬对包括《华夏时报》在内的媒体记者表示,过去我们认为“世界是平的”,可以通过全球化采购获取最优资源,但当国际供应链不稳定时,原料供应风险便凸显出来。
在啤酒生产成本的构成中,大麦与包材的价格波动是关键变量。李小冬提及,从2021年到2024年,原料成本剧烈波动给华润啤酒带来的教训尤为深刻,公司认为,当进口大麦价格飙升时,建立国内原料的替代选项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确保未来即便进口渠道受阻,仍能用国产大麦维持啤酒生产。
在推动“国麦振兴”战略过程中,华润啤酒选择优先解决国产大麦的品质问题,在其看来,这是将国麦纳入可选方案的前提。何勇也在活动中提及,过去之所以对国麦的使用比例不高,是因为其存在一些特性:比如蛋白质含量高、品种均一性差,导致品质不稳定、工艺控制难、出酒率低,加之生产成本高企,这些问题共同制约了国麦的推广,但如今随着啤酒消费进入多元化、差异化时代,国麦曾经的缺点得到改善,成为差异化风味的重要选择。所以,他也总结称,“国麦的春天真正到来了。”
在活动现场的品鉴区,一款琥珀色的“垦十四”啤酒格外引人注目。这款100%采用国产麦芽酿造的高端产品,彻底打破了“国产大麦做不了好啤酒”的偏见。何勇从行业视角分析认为,“垦十四”的问世,是四赢的成果:一是提振国麦发展信心,弥补产业链短板;二是适应多元化啤酒产品结构,引领市场消费趋势;三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促进农民增收;四是提升产业的社会责任形象,体现龙头企业担当。
当被问及当前及未来对国产大麦的采购规划,李小冬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华润啤酒国产大麦采购比例稳定在10%左右。”他坦言,过去采购国产大麦并非因其质量优势,而是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预留空间,但如今观念正在转变,国产大麦品质正持续提升。他同时也强调,尽管当前国内采购量较低,但随着国产大麦品质持续提升、特色品种不断涌现,这种局面将逐步改变,但这个转变过程会是渐进式的。
ESG理念下乡村振兴新范式
在推动产业链韧性提升、保障原料供应稳定的过程中,华润啤酒在ESG实践与农业产业化融合方面的成果备受关注。
活动期间,“ESG中国·国麦实践基地”授牌仪式隆重举行,标志着该实践基地正式成为ESG实践与农业产业化融合的示范平台。此次授牌既是对华润啤酒四年来深耕“国麦振兴”阶段性成果的肯定,更从产业升级维度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而在产业链协同发展方面,活动现场,华润啤酒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举行了战略签约仪式。事实上,双方自2021年便已携手,逐步构建起覆盖种植、收购、加工的全链条合作模式,此次签约更是为双方深化合作、共促乡村振兴按下了“加速键”。记者了解到,今后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持续激发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品牌化转型潜力,共同让呼伦贝尔的金色麦浪成为全国瞩目的“国麦粮仓”。
在业内看来,华润啤酒2021年发起的“国麦振兴”战略行动,具有多重战略意义。这一行动既响应了国务院国资委“增强产业链控制力”的部署要求,又体现了“链主”企业的责任担当。通过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华润啤酒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华润集团副总经理蓝屹回顾“国麦振兴”战略行动启动近四年来的成果表示,华润啤酒扎根土地,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达1.6万余亩,持续优化国麦品质,书写下中国原料酿中国啤酒和啤酒品牌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精彩一笔。同时实现了从种植到酿造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有力推动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刘明忠指出,中国企业推动ESG在农业与制造业融合领域走深走实,重点要在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激活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动能。二是深化科技赋能,锻造可持续发展核心引擎。三是凝聚协同合力,共筑ESG价值生态圈。
夕阳下的呼伦贝尔麦田,金红色的麦浪勾勒出一幅产业振兴的生动图景。从四年前发起“国麦振兴”战略,到“ESG中国·国麦实践基地”授牌,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推进,华润啤酒用四年时间探索出了一条产业链韧性提升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发展新路。这一实践不仅正在改写中国啤酒产业的原料格局,更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卢晓 主编:寒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