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爱上摄影
创始人
2025-08-18 15:51:13
0
图 IC

编者按:

最近,越来越多的银发一族在退休以后,爱上了摄影。许多老年朋友希望在晚年学有一技之长。摄影,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不仅能享受刹那定格的乐趣,也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同时,给自己留一份珍贵的档案,在人生暮年时,用回忆记录美好。

摄影的魅力

罗钢

我爱摄影是受父辈的影响,十二岁起,就拿着家里大大的海鸥4B相机,跟着大人四处拍照留影。那时为了省钱又能多拍,还在胶卷上动脑筋,在胶片头接一段废片,使原来最多只能拍16张的胶卷,可再多“赚”出1、2张来,当然也有过没接好反而出“白片”的尴尬。我把家里的卫生间布置成暗室,学着冲洗胶卷、印相及放大照片,从而熟练掌握了黑白摄影的整个流程。而数码摄影的兴起使我如虎添翼,让风景、人像、室内外场景切换自如,使照片变得五彩斑斓;一按相机的“消除”键,再没有胶卷的废片、白片之忧了。

我从小性格内向,不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退休后,我的摄影爱好却无意弥补了我这方面的不足。有一次在西藏著名的纳木错,为了充分表现湖中的倒影,我全身趴在地上,把相机贴近湖面,不料身边“扑通”一声,一个人影也趴了下来,等我拍好起身,人影凑过来说:大哥,我偷看了你的相机画面,你那个构图太漂亮了,所以我就一直……原来,他叫噶举,是一名西藏导游,也很喜欢摄影。他要我介绍一些摄影的新角度和新技术,我们就站着交流了起来,摄影让我结识到一个少数民族的朋友。

我的摄影时常会“招蜂引蝶”。我没意识到我已经可以和这么多不熟悉的男男女女在摄影方面畅所欲言,交流甚欢,从构图、光影、人物神态到主题渲染等等谈得很久,连家里某人居然说我有专业话痨倾向了。

摄影爱好改变了我的性格。让我从摄影延展到绘画、设计,在探讨色彩、层次、意境等领域,乐此不疲!我也在与新老朋友的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

报班的意外收获

化石

6年前,老冯的老伴因病去世,老冯顿时像失了魂一样,整天在家闷闷不乐。女儿见了,很是着急。那天,女儿回来,手里拎着一台尚未拆封的佳能相机,并说:“老爸,我给你在老年大学报摄影班了。”

老冯平时用手机拍照,对自己要求不高,只要清晰就可以。既然女儿报了名,勉强到了学校,发觉班级里的同学个个了得,差不多人人都有好几年用专业相机拍摄的历史。他们的摄影器材比女儿买的佳能好不到什么地方,但是,他们拍的照片属于那种一看就是不一样的感觉。

老冯和邻座的同龄人萍萍同住一个小区,在回家的路上,萍萍向老冯讲解相机的功能,同时谈自己拍照的体会,如何取景,如何掌握比例,如何借用自然光,如何做到色彩的搭配,如何利用小道具让画面生动起来。萍萍刚过60岁,由于保养得当,身材依然很好。在课堂上,老师让学员互拍,老冯觉得萍萍特别配合,手里飞舞的纱巾,那一颦一笑,让老冯竟然经常忘记按快门。相处久了,老冯才知道,萍萍离异多年,家里有一个未成家的儿子。老冯家附近有个湿地公园,有次拍了“浮萍”,想参加报上的摄影比赛,让萍萍先点评,萍萍说:“快门按了早了点,红锦鲤鱼只有几尾,和大色块的绿色浮萍相比,不够协调,不妨明天再去。”第二天一大早,老冯背着相机到了公园,发现萍萍早就到了。萍萍挑选了一个更好的角度,老冯信心满满地按下了快门。

三个月后,老冯和萍萍走到了一起,老冯做梦都没想到,拍照竟然收获了真爱。还有让人高兴的消息,老冯拍的“浮萍”还得了个三等奖!

摄影马甲来帮忙

石杉裘

我喜欢穿摄影马甲,是因为摄影马甲除了马甲的一般功能和配饰外,还多出了适合存取摄影用具的多个口袋。这对于我这个新民晚报特约通讯员来说,外出时需随时随地注意用相机或者智能手机等抓拍采访新闻线索并配上文字说明,为第一时间发报社,带来很大的便捷。

因此,摄影马甲已成为我一年四季出门穿着的标配。三件单的用于春秋天穿,两件驼绒料的冬天穿,镂空网格式冰丝面料的两件夏天穿。我穿的摄影马甲有八个口袋。里面的两个大口袋放着我不常用的新民晚报特约通讯员聘用证和备用手机;外面下摆的两个加大口袋,分别装着一架尼康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其他的四个中小口袋各放置充电宝、卷尺、录音笔、相机备用电池和采访小本水笔等。

我被新民晚报社聘为特约通讯员至今已二十年了,退休后继续在工作。记得那幅曾被评为新民晚报“2017年度十佳街拍作品”之一的《老人“坐等”绿灯让人顿生敬意》的照片,这个新闻题材从我发现开始仅仅只有60秒能用于抓拍的时间,起先我是用智能手机拍的,马上发现效果不佳,于是迅即拉开马甲袋口的拷钮,拿出数码相机,用长焦距连拍了几帧,最后选定了其中最好的一幅发征稿组委会。当时如果要从装着许多杂物的挎包里拉开拉链寻找出相机,那抓拍就没时间了。

不过,因为科技越来越进步,无所不能的智能手机已能完成相机、录音笔、聘用证甚至5米卷尺的全部功能,我的摄影马甲因此空出了好几个口袋,但我出门还是喜欢穿摄影马甲,因为不仅是习惯了,更是一种自信和工作进行时的象征。

摄影与健康

易小芒

2006年我刚退休,认识了香港大摄影家简庆福。一次陪他逛市场,不停地走,半天下来,我已两腿发酸。比我长一辈的85岁的简老先生,从来不曾说过歇一歇。我忍不住问:“简老您累吗,找个地方歇一歇?”他反问我“侬吃力啦?我可以告诉侬,从现在起,我可以走到明早天亮,相信吗?”我惊掉下巴。后来知道他并不喜欢拍静物,而是喜欢爬山涉水拍风光照。别的不说,82岁两次上黄山拍出有新意的作品;年过九旬,两年内13次去福建霞浦……许多惊人的摄影故事,令年轻人赞叹。他说,他的体力就是拍风光照练成的。他还要我捏捏他的腿部肌肉。我信服了。摄影人称他“简老,简不老,简直不老!”

我也是摄影发烧友,一拿起相机,总感觉有一位老人榜样在前,眼不停脑不停手不停脚不停。我尤爱抓拍,为了捕捉稍纵即逝的一瞬,这“四不停”就快速协调运动起来。有时为“咔嚓”一张满意的照片,竟浑然不知踏在哪儿。为了记录重要的活动,往往两三个小时“四不停”,竟无一丝疲劳。我至今喜欢骑自行车,单程一个小时的行程不在话下。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拍不出遂心如意的照片的。

当然,玩摄影各人具体条件和侧重不同,但视觉、大脑和美感心理的互动,无疑滋养着精神的健康。如今和老年朋友们结伴旅游,我乐于担任专职摄影师,和游伴共同创作,可谓身心愉悦的“行为艺术”。友人称我不像八旬老人,也许。摄影,让人思维敏捷,耳聪目明,手疾眼快。我呼吁,老年朋友们,一起来玩摄影吧!

老翟的“铁路大片”

侯晨轶

今年“五一”,父亲的爱徒老翟登门送来一件令父亲欣喜不已的礼物。那是年初老翟开车陪父亲重回他们并肩工作过的地方,师徒俩的自拍合影。A4尺寸的彩照颇具仪式感地被裱入精美的相框。

照片里的地方是铁路南翔编组站,父亲在这里从二十多岁一直奋斗到退休。关节病的困扰,使他无法“常回家看看”。宅家又不玩微信的他,曾一度无从了解老单位的情况。

早年的春节,老翟上门拜访我的父亲。师徒聊至兴起,老翟掏出他的新手机,向父亲展示如今的南翔站——修葺一新的站房、夏日里坚守铁轨的巡道工、一路向西的中欧班列、隆隆驶过的“周恩来号”机车和“南湖1921”主题列车……父亲的目光迟迟不愿脱离老翟的手机屏。“刚退下来,心里不舍。所以常去站里采拍。”见我父亲兴致盎然,老翟心领神会,“我还要多多拍回来给您看。您不用再担心与老单位断联啦!”

老翟数次将得意之作印成纸质照片送给父亲。父亲捧着他的作品,如获至宝,总要翻看许久。父亲感慨:工作几十年,我怎么就没发现铁轨上的这一座座灯桥在夜晚犹如繁星坠下,那么漂亮!老翟的眼神告诉我,他这时也终于感觉到了自己一次次找机位、构图、按下快门的意义所在。

此后,老翟的装备从高端手机到更为专业的微单、三脚架、炮筒……完成了一系列升级。“中国铁路的发展进程,太值得我们铁路人去记录和留存。咱们工人有力量!摄影技能也是新时代退休工人所应具备的文化软实力嘛!”目前正着手出版个人影集的老翟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如果达成停火协议,中国是否愿意... 政知见消息,8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 俄新社记者提问,据美国Axios新闻网援引...
拜年拜年拜年拜年 拜年拜年拜年... 拜 拜 拜 拜锣鼓叮咚敲起来,喜迎佳节乐开怀,今天说段三句半,开台!冰天雪地不怕寒,男女老少笑开颜,...
谈谈三句半的创作 谈谈三句半的... 谈谈三句半的创作 三句半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之一。在文艺演出的过程中插入一段三句半,能起到烘托...
“十四五”时期 发展社会主义民...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今天(18日)上午,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
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环境... 转自: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