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古埃及文明大展的文创周边一上架就被抢空,潮玩盲盒的隐藏款被炒到数千元,这一届年轻人为这类“非必需”消费买单的热情,正在改写消费市场的规则。这背后,是“情绪经济”的崛起——当物质不再稀缺,“有感”正取代“有用”,成为新的消费逻辑。
传统经济学中,商品的核心价值是满足衣食住行等功能性需求。但今天,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年轻人为代表的消费群体早已跨过“生存型消费”阶段,转向追求精神满足的“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货架上的商品,比拼的不再只是性价比,更是能否击中消费者的情绪痛点、满足心理需求。这种从“实用至上”到“情绪优先”的转变,正是情绪经济诞生的土壤。
情绪经济提供的价值,是即时慰藉的“情绪解药”。当下,近九成年轻人坦言面临学业、工作等多重压力,超六成会通过消费缓解焦虑:泡一家安静的独立书店,指尖划过书页的触感能抚平工作烦躁;买一杯颜值与口味兼具的网红奶茶,拍照发圈的瞬间能获得片刻愉悦。这类即时性体验消费,成了快节奏生活里的“减压阀”。
同时,情绪经济是长期滋养的“精神补给”。如果说即时慰藉是“短效药”,对审美与好奇的追求则是“长效滋养”。潮玩IP如LABUBU,用夸张造型和奇幻设定填补了年轻人对现实审美的“补偿缺口”;博物馆推出的“文物盲盒”,让普通人能通过一枚复刻玉佩、一份古画丝巾,与千年前的历史对话。这些商品的溢价,本质上是消费者为“精神共鸣”支付的费用——毕竟,能满足好奇心、提升审美愉悦的东西,从来都不便宜。
互联网时代,商品的情绪价值早已跳出个人体验,延伸到社交场景,成为连接圈层的“社交货币”。年轻人买潮玩、集文创,不只是为了自己喜欢,更是为了在小红书分享开箱视频、在B站加入“娃友圈”时,能收获“同好”的点赞与认同。一句“你也抽中了这个款?”比任何寒暄都更能快速拉近距离。
当然,情绪经济的红火,也对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企业若想抓住这一趋势,不能只靠“炒概念”,必须围绕“情感共鸣”做深创新——比如文博机构深挖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周边不止有颜值更有文化厚度;潮玩品牌持续打磨设计,避免“换皮不换核”的同质化。只有将情绪价值与产品品质结合,才能真正留住消费者。
同时,我们也需警惕情绪经济的隐忧: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的情绪焦虑“割韭菜”,让商品的“情绪溢价”远超实际价值;一些年轻人为“凑全套”过度消费,造成资源浪费。作为新兴经济形态,情绪经济需要法律法规及时“补位”,规范商家行为,引导理性消费。
从盲盒到“文物周边”,情绪经济的本质,是当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自我、连接他人的尝试。商品不再只是冰冷的物件,而是传递情感、安放情绪的“介质”。当市场更懂如何回应人们的精神需求,消费也将从“物质交换”走向更有温度的“人文关怀”——这或许就是情绪经济留给时代的深层启示。
原标题:《微言 | “你也抽中了这个款?”情绪经济改写消费规则》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