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2025年的书展即将落下帷幕,连续二十一届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读者踊跃,观者如潮,呈现出申城人们热爱读书,热爱生活的场景。先祖郑逸梅在2016、2017、2018、2023、2024及今年的书展中都有书籍出版发布,我与文坛的学者们为先祖书籍,举办了数次签售活动。
人们爱书喜书的热情,使我不禁忆起潘景郑老先生……
潘老先生(1907~2003)乃著名版本学家、海内藏书家,“宝山楼”藏书拥有者之一,系苏州潘氏滂喜斋主人潘祖荫之侄孙。
老先生于版本目录的研究和考证功力极为精深。例如,唐五代刻本,宋辽金元刻本,明刻本,清代精刊本,巾箱本、套印本、书帕本,以及手稿原本、后人传抄本等,一经寓目,立能审辨。王佩诤先生所著《续补藏书纪事诗》中,为潘老列有专条,其诗云:“滂喜斋溯收藏富,金薤琳琅旧雅园。渊博当今刘子政,玄箸超超七略存。”并附识:“潘子景郑为伯寅尚书后人,富藏书,撰有《著砚楼书跋》,为当世所尊重。”将其比作汉代校书天禄阁、知识渊博震古烁今的刘向。
潘公信札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曾到访老先生寓所。因距我家较近,传递书籍物件时亦常前往。初次登门造访,颇感好奇,整个房间堆满了书籍。老先生身形清瘦,操一口吴侬软语,待人彬雅和蔼,毫无骄矜之态。交谈中得知,他十六七岁时曾向吴癯安(梅)先生学习词曲,二十岁后从章太炎先生习训诂之学。章太炎先生居苏州时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潘老先生担任讲师并负责编辑《制言》杂志,自首期至第六十三期。抗战爆发后,太炎先生已逝,其夫人汤国梨与门生在沪上创办太炎文学院,老先生依旧执教其间……他还曾客串昆曲,请教过俞粟庐老人,几度登台,神采奕然。潘老先生多才多艺,于训诂、目录、金石、词曲等学问,俱有精深研究。
老先生曾为拙作题词二帧:甲子年(1984)题红梅四尺整幅,戊辰年(1988)题昙花图。此二画作后均转赠先祖在香港的老友。老先生词曲俱佳,为拙画增色添彩。
潘公书画
同是苏州人,先祖时常在谈话中提及潘老先生。潘老交往的友朋中不乏著名学者,如郑振铎、汪东(旭初)、黄侃(季刚)、钱玄同、吴承仕、王佩诤等,他们常相互切磋,获益良多。老先生家中藏书二十余万册,摘拾英华,学问宏博。其自著及编校之作有《著砚楼读书札记》《说文古本考外补》《词律校异》《词选笺注》《图书金石题跋》等,不胜枚举!为纪念其亡兄潘博山,还编印《明清画苑尺牍》、《元明诗翰》等,均为绝世珍稀之文献。
先祖还曾提及潘老之收藏,除金石图书外,蓄砚四五十方,其中有宋代王著砚等,其斋名“著砚楼”便由此而来。所藏诸多珍贵孤本、善本图书及金石拓本万余种,若干年后悉数捐赠予上海图书馆。潘老曾延请丹青名家唐云、陶冷月、申石伽、凌万顷、朱梅村等绘制《寄沤填词图》,凡数十帧(笔者亦忝列其中),先祖为之作序。《寄沤词稿》积存二三千首,无不逸宕精严,奇气历落。老先生自己爱好珍藏把玩,无意出版问世;至今十多年过去,此批珍贵画作是否已捐赠抑或散失,就不得而知了……
今年适逢先祖父郑逸梅先生诞辰130周年,五月间于艺苑真赏社举办“逸梅藏扇、有慧画扇”展览,同时首发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的《郑逸梅友朋尺牍 郑逸梅家藏尺牍》一书。书中收录潘景郑老先生与先祖父往来通信数百通,言辞风雅,谈古论今,互赠书籍,惺惺相惜,极具研究与探讨价值。
潘公身兼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古诗词家于一身,其严谨的学术品格、深厚的治学功底以及爱书藏书的精神,实为当代学人之楷模,值得我们深切学习与敬仰。
原标题:《郑有慧:书展忆潘景郑老》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史佳林
约稿编辑:吴南瑶
来源:作者:郑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