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运河上的通州”文博季于5月19日启动,全区144处文博空间全面开放运营。如今正值暑期,文博季进一步迎来观展热潮,大运河博物馆殷商特展前排起长队,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人头攒动,就连宋庄艺术博物馆前的咖啡厅,也是一座难求。
大运河博物馆暑期迎来观展热潮。
“运河小小宣传员”在通州区博物馆讲解。
殷商特展带火“青铜记忆”
大运河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凭借“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一跃成为文博界顶流,154万人次到此探秘古蜀文明。今年5月,随着2025年大展“看·见殷商”的开放,“运河之舟”再次迎来观展热潮。
如今3个月过去,要问“看·见殷商”展还火不火,在网上看大家分享的帖子就能得出答案——“殷商展周末别来,两个小时进不去。”“特意挑工作日来看,门外不排队,但在展柜前等一个正面拍摄角度,也挺不容易。”“第二次走进殷商展,观展感受大不相同,能够更深刻了解商朝时期的不同文化,值得反复观赏回味。”
走进特展展厅,憨态可掬的牛尊、精美灵动的鸮尊……一件件泛着铜绿的文物,无声诉说着3000多年前的故事。“去年特地去了一趟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在里面逛了7个小时不舍得出来。这次在北京也能看到殷商文物,自然不能错过,而且现场听了专家讲解,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干货。”大学生孙媛说。
展览的热度还延伸到了大运河博物馆内的运河书屋。货架上摆满了“殷商”主题文创:亚长牛尊造型的干发帽、青铜器元素的冰箱贴、三星堆系列盲盒……这些源自数千年前文物造型的创意设计,被赋予了日常生活的趣味功能,让“国宝”走进千家万户。
游客黄女士坦言,展品的独特魅力让她忍不住“剁手”:“这些文物本来就很可爱,丑萌丑萌的,我拍了好多照片。出来看到文创还原得这么精致,就忍不住想带回家。”
小宣传员讲活通州历史
相比大运河博物馆,通州区博物馆的展览更聚焦通州本土文化。今年5月13日完成升级改造后,博物馆全新亮相,一次性展出了189件文物,其中100多件是首次亮相。
“这座铜钟高1.7米、口径1.1米、重1.75吨,铸造于明朝景泰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博物馆二进院的门口,来自通运小学四年级的刘飞鸿身披“运河小小宣传员”红色讲解带,头戴连接扩音器的耳机,正讲解着眼前的通州区博物馆“镇馆之宝”——宝光寺铜钟。
自三年级担任“运河小小宣传员”以来,刘飞鸿已从事文化志愿服务两年时间。“通过讲解工作,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接触过的家乡历史文化知识,作为通州人我感到特别自豪。讲解过程中接触到的各种人和事,也让我收获了很多。”她说。
通州区博物馆原党支部书记、通州大运河文史专家任德永告诉记者,暑假期间,博物馆迎来了不少中小学生,不仅有成群结队来参观的团队,还有小小志愿者来博物馆服务。他们在讲解、读书或者自己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就得到了历史文化知识的熏陶。
在通州区博物馆,像铜钟这样令观众眼前一亮的珍贵文物还有很多,激发了通州人对本地文化的探索热情。
改造后的通州区博物馆也进一步更新了展陈方式,将漕运文化作为展览主轴,贯穿先秦、西汉、金代、明清等各个历史朝代,让观众可以更容易学习和了解漕运在通州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
在宋庄听“声活”长知识
“磨剪子嘞……”“沙凌凌的瓤儿,包圆儿的西瓜哎……”走进宋庄的声音艺术博物馆“老北京声活”展区,一棵由枣树、榆树、柿子树、海棠树四种北京常见树木木材钉成的装饰树下,观众正坐在小马扎上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北京的声音。灰色的墙壁、天井透下的自然光,衬着鸽哨声、游商响器声、吆喝声,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四合院生活图景。
“现在想喝饮料会叫外卖,过去是在家听小贩吆喝,然后分辨是哪种零食,再去购买。”家住通州的小学生瑶瑶观看展览后开心地说。一旁的小伙伴菲菲说:“我比较喜欢过年的鞭炮声,让我想到了课本中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身临其境地感受了老北京的生活。”
在“自然声态”展区,黑暗的房间里播放着非洲的独特声音:昆虫嘶鸣、狮子捕猎、大象迁徙、角马发出警告……让人仿佛置身于广袤的非洲草原,沉浸式体验自然之声的丰富与震撼。语音区还原了新疆古代语言;“竹灵乐语”区展示了西南少数民族的竹乐器,其中不少已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声音在博物馆不仅能用耳朵听,还能用眼睛看。在“声音是什么”展区,观众可以通过沙子、水流等介质感受声波的变化,理解声音是如何发出、传播和被接收的。“这些互动装置设计巧妙,让声波直观地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在玩中就学了物理知识。”家长张女士说。本报记者 孙云柯 孟紫薇 文 白继开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