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级服务”豪宅,会抢走酒店生意吗?
创始人
2025-08-18 14:33:25
0

文|空间秘探 武爽

近期,新加坡滨海湾黄金地段首个品牌住宅——滨海景苑 W酒店品牌住宅登场,拥有“五星级酒店 +奢华住宅”的绝佳组合。但这绝非孤例,从迪拜棕榈岛的W Residence到纽约安缦公寓,从珠海美高梅华府到曼谷文华东方河畔豪宅,住宅与奢华酒店的联姻已席卷高端地产市场。酒店品牌住宅这类“豪宅”应运而生。当富豪们将酒店式服务视为居住刚需,传统五星级酒店是否真的被“抢了生意”?

住宅披上酒店华服

近期,在新加坡寸土寸金的滨海金融区,一栋背靠全球顶级酒店品牌 W Hotels、地处城市核心、享有海港天际线的住宅——W Residences Singapore Marina View(滨海景苑),正悄然成为高净值人士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这座综合开发项目由IOI Properties Group打造,整个项目包括683套品牌公寓,涵盖1至5居室以及三套顶层复式和单层豪华公寓。该项目为新加坡首个W品牌住宅,由万豪国际集团管理,提供24小时礼宾、私人管家、数字钥匙系统及客房餐饮服务,住户共享酒店级设施,称“拥有五星级酒店的服务效率与精致礼遇,也保有家的温度与私密感。”

项目楼栋第1到14楼是W 酒店客房,15到51楼为W Residences住宅单位,均为高楼层单位,视野开阔。W Residences也是新加坡唯一一个住宅和酒店融为一体的品牌住宅。业主也会自动成为万豪VIP专属Onvia白金会员,尊享集团旗下7000多家酒店特别优惠及其他特项服务。

事实上,“住宅+五星级酒店服务”近几年已经成为“高频词汇”,不少高端住宅项目都将“五星级酒店服务”成为市场宣传的重点。甚至,无论建筑、景观还是精装体系,运营管理体系等,住宅楼盘引入“酒店”,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住宅酒店化”已经成为当下居住迭代的共同方向。

以杭州为例,从初代商业写字楼、酒店式公寓的开发,到酒店和商办的首次融合,从酒店与大平层的首次跨界,再至高奢酒店与地标大宅无界融合,诞生了“雷迪森财富中心+雷迪森铂丽大饭店”、“杭州之门+华尔道夫酒店”、“瑰郦中心+托尼洛·兰博基尼酒店”等留名之作,每一次产品迭代和酒店升级,都是对时代需求变化做出的回应。

住宅在“酒店化”的同时,酒店化物业服务也悄然跟进。企业纷纷提出高端产品线专属的物业品牌,招商的玺系高端服务、华润顶级的SMART物业服务、保利高端物业东方礼遇等。高端住宅的竞争维度已彻底重构,“五星级酒店服务”已经成为住宅的“标配”,品牌住宅兴起。

酒店品牌住宅的二三事

十年前,上海星河湾首次将“金钥匙”酒店服务引入住宅管理,颠覆了国内豪宅标准。其业主可享受个性化定制服务,从宴会策划到跨境物流安排,传统物业公司难以企及。这一模式迅速被复制:金地佘山天境项目配套仅40间客房的会员制酒店,以超高端私密性为卖点;外滩白金湾府邸则引入悦榕庄SPA服务,业主在家中即可预约精油按摩……

回溯酒店品牌与住宅的结盟历程,可清晰分为三个阶段。1.0时代(2010年前) 的联动停留在概念层面。如上海早期“酒店旁豪宅”项目,仅以区位毗邻为营销噱头,实际服务毫无打通。2.0时代(2010-2020) 出现服务有限嫁接,典型如2012年新加坡圣淘沙W住宅,业主可享酒店设施折扣,但服务团队独立运营,响应效率参差不齐。

真正的革命始于3.0时代(2020至今) ,以空间共生与数据融合为标志。迪拜W Residence与酒店共享Escape娱乐中心,业主通过App预约服务时,系统自动分配有住宅服务经验的专属团队。Nobu Hospitality更彻底重构商业模式:其多伦多项目三个月售罄,秘诀在于将日式料理教室、清酒品鉴会等品牌IP植入住宅公共空间,使住户成为“Nobu生活方式”教徒。国内的珠海香山迎宾馆美高梅华府设有147间典雅尊尚的客房及别墅,均采用独栋设计,设有前庭后院的布局,宾客居停于此,在人文艺术与自然景致的交融中,悦享专属的当代中国生活家府邸体验。

驱动进化的并非开发商情怀,而是残酷的市场逻辑。十年前,开发商挂个五星酒店名头就能溢价15%,但当硬件稀缺性消退,服务整合深度决定生存权。

这也催生了酒店品牌住宅产品的诞生。酒店品牌住宅是由顶级酒店品牌管理的高端住宅项目,主打“星级酒店同款服务+高端私宅居住体验”,住户既能享受到24小时管家、保安、客房服务等五星级酒店的体验,又可自由买卖产权。

住户也多为知名人士、企业高管、商界精英等等。对于他们来说,传统高档公寓的单一空间价值已不足为道,集顶级豪宅的私密与尊贵、经典酒店的服务与管理于一体,品牌恰好契合了高端人群对品质生活的审美与追求,也成为其身份与格调的自然延伸。业主不仅购买的是房产,更是一种独特的品牌生活方式。

与大豪宅相比,酒店品牌住宅似乎也更受名流和明星们的偏爱。从公开资料看,早在2014年,影视明星刘嘉玲就被曝光在上海半岛酒店购置了一套1亿元左右的公寓豪宅;影视明星黄晓明曾豪掷亿元,在丽晶汇买下一套豪宅,作为他与杨颖当时的婚房;和倪匡、金庸、黄霑并列“香江四大才子”的蔡澜,在太太去世后,住进了维港上空的瑰丽府邸,也是香港瑰丽酒店的配套住宅,府邸的月租从港币57,000元至港币1,600,000元起。

但目前来看,国内的酒店品牌住宅数量并不多,其中还是以国际头部酒店集团为主,服务式公寓成为重要表现形式。本土市场更多的是高端住宅将酒店服务深度植入产品基因,形成了两种较为成熟的模式。

一种是酒店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如携程旗下丽呈花盛度假酒店签约入驻抚仙湖中创·橙府,丽呈花盛提供“城市会客厅”服务,业主享有VIP行政酒廊、专属管家及宠物托管等权益;三亚中旅馥棠公馆与“海棠之窗”酒店群共享设施,业主可调用泳池、儿童主题景观,并直连三亚国际免税城消费生态。一种是轻资产服务嫁接型。如上海外滩白金湾府邸引入悦榕庄SPA团队提供上门精油理疗,将酒店王牌业务转化为住宅增值点。

一场各取所需的双向奔赴

像北京东四环靠近朝阳公园的阿玛尼公寓、北京燕莎第三使馆区的四季世家、上海苏河湾的宝格丽公寓……这些品牌住宅都是顶级品牌与房地产资本的深度结合。酒店品牌住宅的本质,是开发商、酒店品牌与买家构建的精密共生系统,各方在资源互换中各取所需。

对酒店集团来说,这是轻资产扩张的黄金跳板。以上面提到的滨海景苑 W酒店品牌住宅为例,万豪通过输出W品牌标准,收取滨海景苑项目品牌费,近乎零成本获取高净值用户数据。更精妙的是,业主自动获赠万豪旅享家白金卡,品牌住宅成为酒店业务的优质流量入口。如安缦纽约公寓则绑定终身会籍,将会员体系与房产销售为闭环,验证了“住宅反哺酒店”的商业模式。

这也形成酒店品牌住宅与酒店“共生”的特点,二者共享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国内的瑰丽、丽思卡尔顿、瑞吉、半岛等酒店品牌都是这种呈现形式。近两年来,万豪国际、希尔顿、凯悦、IHG等头部酒店集团都在进军“品牌住宅”,在全球各地相继落子。

对开发商来说,酒店品牌是溢价的重要方式。这与国内早期房企将星级酒店作为“地产配套”,提升房产溢价的思维逻辑一致。此外,在“品牌”选择上,开发商更青睐那些具有“稀缺性”的品牌。毕竟,在竞品扎堆的核心地段,“品牌稀缺性”成为直击财富阶层的痛点。这也导致了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酒店品牌住宅都是头部酒店集团的“顶奢”品牌,如安缦、丽思卡尔顿、瑞吉、华尔道夫、文华东方等。

在地段、服务与品牌高度整合下,酒店品牌住宅以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引发高净值人群的高度关注。如“抬眼可以望见外滩三件套(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的上海宝格丽公寓凭借高端品牌定位和市中心核心地段,被誉为“公寓界天花板”。稀缺的景观和高端的配套服务,更是让宝格丽公寓内一家月子中心的套餐费用达到了28.88万-116.88万元。

对买家来说,价值已超越物理空间本身。如某科技新贵在51层空中会所结识天使投资人,促成其B轮融资;欧洲家族办公室代表则通过物业经理牵线,找到新加坡税务顾问……物理空间退居次要,圈层资源成为终极奢侈品,浴室镜面电视与智能马桶不过是这场交易的附加赠品。正如比尔·盖茨所言:“真正的奢侈并非面积,而是不可复制的环境与服务组合”。

此外,阿玛尼、宝格丽、范思哲……这些奢侈品品牌,也做起了住宅生意。奢侈品牌住宅,是指融入其同名品牌设计和服务风格的住宅综合体,通常位于顶级品牌酒店或度假村旁边或内部,越来越多的奢侈时尚品牌也在加入房地产行列,载着精致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如2017年,宝格丽于迪拜推出首个住宅项目,以珠宝艺术的精髓点缀居住空间。而意大利品牌杜嘉班纳(Dolce & Gabbana)则在迈阿密打造其美国首个住宅项目——888 Brickell Dolce & Gabbana,90层摩天大楼不仅融合了品牌的经典设计语言,更成为都市奢华的全新地标。

过往,奢侈品牌多以与高端酒店合作的形式涉足住宅市场,如今,私密性与个性化需求的提升,使得品牌住宅成为高端买家追捧的新宠。品牌住宅已然成为度假胜地般的生活空间,囊括私属定制、全天候服务与顶级配套,品牌独立开发住宅项目已成为趋势。

相较于传统房地产,品牌住宅因为供应有限且需求旺盛,溢价能力更强。迈阿密建筑师Bernardo Fort-Brescia在2024年接受《福布斯》采访时表示,品牌住宅的售价通常较普通公寓高出25%。这样的资产溢价能力,成为品牌住宅在未来转售时的资本增值保障。

消融边界:关于未来空间的构想

“酒店”一词最早出自法语,指的是法国上流阶级在城市近郊度假、款待亲友的豪宅。把酒店当作家,拥有度假与工作两相结合的自由和便利,正在成为全球趋势。

除了住宅在往“酒店式场景”进行迭代,酒店也在往“住宅式感受”进行自我进化。新的消费行为自然带来了消费模式的转变,长租酒店、行政公寓成为很多高净值人群新的选择。加之“宅酒店”、“宅度假”风潮的盛行,家庭休闲等涉及全年龄段家庭成员的旅居需求越来越多,人们置身酒店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想要自在、舒适、随性的感觉,又能有什么比“家外之家”的更能让人觉得妥帖呢。因此酒店+居住的概念,成为当下众多酒店正在积极探索的变革方式。

可以发现,住宅和酒店的边界正在消融,关于对品质生活需求新型生活方式的解法也日趋多样。值得清醒认识的是,无论品牌住宅如何进化,其与酒店始终存在本质分野。

一是服务体系方面的差异,虽然二者都提供住宿服务,但豪宅追求私密性,酒店提供开放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现在的大平层设计已经不输于很多星级酒店的配置。但即便风格上水平上再相近,居住体验上大平层还远远无法与酒店相比,根本原因就是服务。星级酒店的服务体系不是什么机密,理论上谁都能制定,是否有健全的制度保障,是否有过硬的执行团队才是根本。

酒店衍生出的高端生活方式已有百年以上历史。目前国内豪宅所设想的,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在本质上与星级酒店是共通的。而星级酒店历经百年发展,形成了成熟完善且颗粒度极细的标准化服务流程,比如细致的前台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安全管理等。传统的住宅物业服务是房地产市场粗放式发展下的产物,缺乏系统化的培训体系,更没有形成星级酒店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导致即便是在许多高端改善楼盘,业主的居住体验也远远不及星级酒店。

二是体验与成本的悖论。在所有开发商团队和消费者的心目中,都有个约定俗成的观念:房子越贵,配置越高;定位最豪,对标最贵。“豪宅们”拼了命地拉高配置,一股脑地进行六边形升级,但发现大部分都是用力过猛。假设所有人对在豪宅游泳的需求比例是5%,在1000人小区有50个人会用到泳池,在100个人的小区中就只有5个人对泳池感兴趣。但对豪宅来说,因为涉及清洁卫生、换水,设置管理员、救生员等,每天至少需要50个人使用才能维持养护成本,事实上很难覆盖成本。

但对于酒店来说,其主要是满足住宿需求,在此基础上添加用户使用频次较高的体验,如洗衣、早餐等,不需要“大而全”,成本更可控。同时,相较于豪宅的高净值用户,酒店的用户维度更广,再加上服务团队的专业能力,让其可以提供更多个性化体验,提高溢价。

三是商业模式的分野。酒店品牌住宅这类豪宅其核心收入来自房产溢价和管理费,买家接手后更多用作投资、自住,属于“长住类型”。酒店的收入则来自客房、餐饮以及其他,满足消费者的“短住”需求。随着酒店在“长租”领域的试水,不少酒店开启“长短租结合”模式。

同时,豪宅们的资产输出方式多为开发商重资产投入,酒店们更多的则是管理合同、品牌输出等轻资产模式。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开发商喜欢引入酒店品牌们入驻管理运营。整体来看,酒店的商业模式更加灵活多变。

五星级服务豪宅与五星级酒店看似共享“奢华服务”基因,实则构成互补共生的双螺旋结构。豪宅通过嫁接酒店服务提升资产价值与生活品质,却无法替代酒店的核心功能。豪宅的封闭性守护财富隐私,酒店的开放性激活商业流动;住宅的专属服务满足深度需求,酒店的规模经济承载高频场景。可以说,具有投资价值和长住需求的五星级酒店“豪宅”未来或将成为酒店补充,但五星级酒店的护城河依然坚固。

综上,无论是住宅引入五星级酒店服务,还是五星级酒店打造“家”的感觉,其本质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从生活灵感而来,因消费需求而兴,为人生所喜而生。“今天的太阳晒不到明天的衣裳,时间决定一切”。未来酒店品牌住宅与酒店的故事仍将继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十四五”时期 发展社会主义民...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今天(18日)上午,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
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环境... 转自: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
盛景微十大流通股东格局生变:中... 8月18日消息,盛景微公告显示,截止2025年6月30日,相较于上一报告期,十大流通股东发生了以下变...
恒瑞医药及子公司HRS—450... (来源:北京商报)北京商报讯(记者 王寅浩 实习记者 宋雨盈)8月18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及...
警惕“云手机”诈骗 转自:中国经济网当许多人还对“云手机”(一种虚拟手机云服务)感到陌生时,骗子已抢先“尝鲜”,用它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