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魏昊星
■李德银 王梅芳 吴志明
清晨时分,荆门市掇刀区白庙街道花竹村的鱼塘泛起微光,村民陈定祥提着饲料桶走向村集体的6亩鱼塘。撒完饲料,他又沿着田埂巡视完120亩农田。“在村集体上班,工资2.8万元,分红1.07万元,不比外出打工差。”陈定祥擦了擦额头的汗,脸上带着满足的笑。
这抹笑容,正是掇刀区以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在工业赋能、产城融合、特色培育中找路径,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的生动写照。2024年,该区农民人均收入达28814元,城镇化率85.58%,城乡面貌已发生深刻变革。
01
厂房里长出“摇钱树”
花竹村的蜕变,始于十年前那场“建厂房”的争论。2014年,村支书丁克华望着隔壁的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犯愁,这个省级专业化工园区,投资低于1亿元的企业进不来。他忽然想起广东招商见闻:“那边的村集体建厂房租给小企业,村民年年分红。”
消息传开,村民炸开了锅。“以前石膏矿、砖瓦厂承包给个人,我们一分钱没分着!”有村民在大会上拍桌反对,有人甚至连夜写信给街道书记。丁克华带着村“两委”成员逐户算账:“租金归集体,年底按人头分,赚了是全村的。”
如今,在10栋孵化器厂房里,有4家科技型企业正忙碌生产,“每年租金430万元,加上承包荆门盈德气体有限公司的生产管理项目,今年村集体收入将超1100万元。”丁克华介绍。
花竹村并非个例。依托全区锂电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绿色化工三大千亿产业,白庙街道冯庙村、掇刀石街道双泉渔场等20多个村(社区),通过建厂房、租仓库搭上“工业快车”。2024年全区工业营收破2000亿元,村集体经济正是这列快车的受益者。
02
“烟火气”里藏商机
从工业区向城镇转型,团林铺镇石堰村的商机藏在产业工人的衣食住行里。2022年,毗邻的长城汽车荆门分公司产量增加、产业工人激增,上万工人却没地方吃饭。“建美食街,服务长城工厂!”村支书陆华清和班子成员反复酝酿,下定了决心。
他带着班子跑手续,土地卡壳就办临时用地,资金不足就争取乡村振兴政策。荆门市副市长、荆门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掇刀区委书记周俊杰在得知石堰村的困难后,带领区直相关部门现场办公,解决了项目落地、土地办证等问题。
当年投资110万元建成的32间门面,一次性收3年租金80多万元,收回了大部分成本。每到傍晚,美食街上的烧烤摊、火锅店座无虚席,成了工人们的“深夜食堂”。
7月的凤鸣湖畔,美食街二期的建设如火如荼,11个木屋正在装修。“木屋年租8.08万元,还有一栋服务楼年收租金36万元,今年村集体收入稳超100万元。”陆华清信心满满。
兴隆街道也有类似故事:迎春村小吃街年增租10万元,龙井社区美食街服务深夜下班工人,年创收50余万元。近3万锂电职工的“烟火气”,成了村集体经济的“聚宝盆”。
03
特色路走出“新钱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掇刀,一些没有工业布局和区位优势的村,必须依靠特色产业来破局。在麻城镇板庙村,村民孙红明新盖的牛舍刚竣工。他指向屋顶的光伏板说道:“靠村里养殖基地,年收入有10万元。发了电,也是集体收入。”
板庙村服务华中农业肉牛养殖基地和九牧农业牛羊养殖基地,让基地辐射带动农民增收。村委会建设厂房和青饲料贮存室,出租给两家公司,并辅以在养殖房屋顶安装光伏发电板增加收入。
雷集村流转堰塘土地给湖北炎奇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养甲鱼,2024年收入37.5万元。
中山村没资源,就盯紧快递转运中心。2021年该村成立的人力资源公司,去年利润20多万元。“村民在种地之余还能上班,月工资近5000元。”村支书向宁表示。
“一村一策”的背后,有着掇刀区制度的保障与支撑:每个薄弱村配包联领导、工作专班和责任单位,月调度督办。如今,全区64个村年收入超10万元,占82.05%;9个村超50万元,占11.53%。
从花竹村的厂房租金到石堰村的烧烤烟火,从板庙村的牛舍到中山村的快递分拣,掇刀区用集体经济这根“金扁担”,挑稳了工农城乡齐头并进的发展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