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加沙地带遭轰炸后的现场有多惨烈,或许救援人员最清楚。
现年32岁的民防部门工作人员马哈茂德·马吉迪·哈苏纳穿着橘红色安全背心,无数次赶往轰炸后的废墟现场,闻着硝烟和尘土的味道,听着呼救的声音。生与死就在一线间。
“在多次轰炸中,我失去了亲人,目睹了整个街区被夷为平地。我很清楚,早到现场一分钟或者多逗留一分钟,都意味着或许能多救出一条生命。”哈苏纳告诉记者。
以色列对加沙地带持续严酷封锁,救援人员因此缺乏设备和燃料。此外,道路严重损毁或以军持续轰炸,现场难以接近,这都让一场场与时间的赛跑充满无力感和遗憾。
很多时候,救援人员竭尽所能,等来的却是同胞被宣告死亡的消息。很多救援人员对记者说,但凡有合适的装备,就能救活更多人。
哈苏纳清晰记得在加沙城执行的一次任务。以军空袭后他抵达现场,听到废墟下传来孩子微弱的呼救声。那是个名叫易卜拉欣的男孩,救援队竭尽全力想把他救出来,但狭小的空间和缺乏专业设备阻碍了行动,孩子最终不幸离世。
“我能听到他的呼吸越来越弱,每一分钟都令人痛苦。”哈苏纳面色沉重。
艰难钻进遇袭建筑废墟、匍匐前进接近被困人员、切割被挤压在一起的水泥板……救援需要勇气,更需要力气。然而,加沙地带严峻的人道主义局势,让救援人员难以吃上一顿饱饭。
加沙地带民防部门发言人马哈茂德·巴萨勒告诉记者,饥饿和体力透支增加了救援人员现场作业的风险。“有时我们连续工作超过16小时,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食物,可我们知道,有人在黑暗中等待着我们。”他说,“饥饿影响专注力和行动能力,但我们已经学会了适应。”
战火中,救援人员是生命的守护者,但他们的生命也同样受到威胁。哈苏纳位于加沙城的住所曾遭到轰炸,每天清晨他告别怀孕的妻子时,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废墟可能继续坍塌,遇袭地点可能再次遭到轰炸。
类似的感受对于加沙城民防部门负责人拉伊德·达赫尚来说已经司空见惯。“每次出门工作,孩子们都会问我今天能否回来。我无法向他们保证。”
日复一日的救援工作给救援人员造成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创伤。巴萨勒说,反复目睹血腥、暴力、死亡的场景给很多民防工作人员留下心理创伤,他们急需心理健康支持,“但拯救生命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项人道主义事业和一份责任。”哈苏纳说。
来源:新华社
作者: 黄泽民 吴宝澍 萨娜·卡迈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