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明天就要“出伏”了
“三伏天”马上结束
但气温并未立即下行
“秋老虎”来了
↓↓↓
据中国天气网预报
大范围持续性高温闷热来了
未来10天
陕西关中、黄淮到江南
将开启大范围、长时间
持续高温天气过程
新的一周,我国中东部天气将是雨-热-雨的格局,一北一南的华北、东北、西南、华南区域降雨频繁,中间的陕西关中、黄淮到江南大范围、长时间高温闷热天气过程将持续,高温核心区位于长江流域。
大范围长时间高温闷热天气持续影响
未来一周,副热带高压强于常年同期,将控制华北南部到江南、华南东部多地,脊线位置也可到达淮河沿线,堪比常年大暑时节。
在其控制之下,陕西关中、黄淮到江南大范围、长时间高温闷热天气过程将持续,最高气温普遍在35至37℃,高温核心区位于长江流域。
南方城市中,合肥、武汉、南京、上海、杭州、南昌、长沙、重庆高温不断,形成南方高温“联盟”。北方城市也有高温出现,像西安、郑州也会连续出现高温,济南下周也将加入高温方阵中。
这轮过程不仅气温高,而且湿度较大,大江南北将一起“蒸桑拿”。同时,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重庆、湖南、江西、浙江、上海多地夜间最低气温或达到26℃甚至28℃以上,暑热持续一整天。
常年立秋期间,江南城市出现高温属于正常情况,但对华北南部、黄淮一带来说,立秋期间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是比较少见的,大家要继续注意防暑降温。
华北东北等地多降雨过程
位于副热带高压外侧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等地,未来一周仍多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内蒙古、山西、河北、天津、山东、吉林、辽宁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
由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大气条件较为不稳定,加上高空槽移动快,北方多地降雨呈现明显分散的特点。像明后天,内蒙古河套地区、山西、京津冀等地有分散性的强降雨。
更为值得关注降雨的是青海,自7月15日以来青海已经历多轮降雨过程,全省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43%。未来一周,青海依然是多雨格局,较强降雨落区与前期有重合,需高度警惕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昨天夜间
青岛市多地仍有降雨现身
气温方面
由于南风常驻,湿度较大
短时降雨无法改变潮湿闷热的天气主调
防暑降温仍不能忽视
市防办、市水务局、市水文局、市气象局降水量报告(毫米):
8月17日06时至18日06时,全市平均降水量10.4,最大点莱西沽河站53.5;各区市平均降水量分别为:莱西23.3,平度21.9,即墨2.1,胶州1.9,西海岸1.8,市区、崂山微量,城阳无雨。
今年以来全市累计降水量397.7,比去年同期少276.5,比历年同期少77.1;入汛以来全市累计降水量289.3,比去年同期少259.5,比历年同期少66.3。
青岛本周天气:以多云到晴天气为主,气温较高
本周,我市以多云到晴天气为主,23日前后有阵雨。
气温较高,最低气温沿海地区27℃左右,内陆地区23~27℃,全市最高气温30~35℃。
南风为主,湿度较大,风力陆地3~4级,近海海域5~6级。
青岛市气象台18日06时发布:
【青岛市区】今天白天,多云间晴,南风3到4级阵风6级,今天夜间,多云间晴,南风3到4级阵风6级,今天最高气温31℃,最低气温28℃,相对湿度80%-95%。
19日白天到夜间:多云间晴,南风3到4级阵风6级,27到30℃。
20日白天到夜间:多云间晴,南风3到4级,28到31℃。
【预报各区】今天白天到夜间,多云间晴,北部地区短时阴有分散性阵雨或雷雨,南风,海上5到6级阵风7级,内陆3到4级阵风6级雷雨时阵风7到9级。
19日白天到夜间:多云间晴,南风3到4级阵风6级。
20日白天到夜间:多云间晴,南风3到4级。
出伏后
天气温度貌似降了一丢丢
有人开心地认为
但真的是这样吗?
不,“秋老虎”正虎视眈眈地等着我们!
“出伏”后的一个多月为什么要格外注意?
从“出伏”(8月19日)到秋分(9月23日),这一个多月是下半年尤为特殊的时候,需要我们格外警惕。
一方面,“出伏”是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交替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也会随之调整,此时免疫力本就相对薄弱,加之“夏日无病三分虚”,人体在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消耗后,正气未复,易被病邪所侵。比如这段时间,很多人会出现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多是燥邪侵袭肺部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出伏”到秋分的这一个多月,是一年中气温波动较大、较频繁的时候,可能中午还需要开空调降温,凌晨睡觉就需要盖被子保暖了,身体就怕“一冷一热”。
其中,受影响最明显的是心脑血管,这段时间中风、心梗、脑梗发生率比较高,所以增强养生防病意识很重要。
“出伏”后有“三防”
1、防“秋老虎咬人”
“秋老虎”是指“出伏”后短期回热的35℃以上的天气,持续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整体上气温较高,比较闷热。
2、防“秋燥”伤人
“秋燥”是“出伏”后随着天气逐渐干燥,经常出现的皮肤干燥、鼻咽干燥、咳嗽等症状。
3、防“秋乏”扰人
人的身体经过夏天的消耗后,此时到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容易产生疲惫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
“出伏”后养生记住这6点1、吃得润一点
这个时节,饮食重点在于润,可以多吃润燥的食物,如百合、蜂蜜、梨、银耳、牛奶等;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新鲜蔬果,如西红柿、芹菜、萝卜等。建议尽量少吃或不吃燥热、油炸、肥腻的食物,冰镇西瓜、冰激凌等也最好减少。
百玉润燥汤:将9克百合、15克玉竹、15克梨一同放入锅中用水煮,煮好后添加适量甘蔗汁即可饮用,可以润肺养阴、生津止渴。
2、心情好一点
“出伏”之后,自然环境开始萧条、干燥,人的心情也很容易受其影响,产生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要注意静心平气,尽量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可以锻炼但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可选择平缓轻松、出汗较少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八段锦等。
想要改善情绪,调节肝功能,可以试试八段锦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3、喝水多一点
预防秋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水,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最好都能喝一杯。此外,还可以多喝点茶,如荷叶茶、玫瑰花茶等。晚上喝蜂蜜水是个不错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润肺祛燥,还可以缓解因秋燥引起的肠道不畅等症状。
嘴唇起皮怎样护理?专家建议:①多喝水,保证皮肤、身体不缺水;②注意保湿,使用滋润一些的润唇膏来保护嘴唇;③注意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蔬菜,减少摄入刺激性食物,比如过辣、过咸、油腻的食物。
4、睡得早一点
我们常说“春困秋乏”“出伏”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无力,但这是换季时的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专家建议,相较夏季可以增加一小时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来增加睡眠。此外也要注意早睡早起,少熬夜。
5、穿得暖一点
“出伏”后这段时间,昼夜温差变大,要注意早晚防寒,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特别是老年朋友。建议不要在满身大汗后立即冲凉,如果晚上不是很热,也建议不要开空调睡觉。
6、通风勤一点
“出伏”后,气温逐渐下降,雨水逐渐增多,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会在媒介物上繁殖。要注意勤通风,可以选个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床单等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多晾一晾,注意保持一定间隔。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中国天气网、青岛气象、上观新闻、青岛交通广播、新华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