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遵义晚报)
8月17日,第二十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颁奖典礼在河北省雄安新区会展中心举行。来自遵义市新蒲新区白鹭湖小学的吴玟妤、黄坤迪两位同学,凭借历时8个多月完成的《特殊学校学生互助交流小助手》项目,斩获人工智能(编程)小学组金奖。这是贵州省在该赛事人工智能领域的首次摘金,也是本届赛事中西部省份仅有的4项金奖之一(其余三项由四川、重庆获得),标志着贵州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现历史性突破。
获奖作品《特殊学校学生互助交流小助手》亮点突出。两位同学利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和大模型情感计算技术,助力听障学生与视障学生实现无障碍沟通。该创意源于吴玟妤对听障亲戚的拜访,随后在老师的协调下走访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捕捉到实际需求。评委会评价其“将前沿AI技术与特殊教育需求结合,体现了科技的人文温度”。
据了解,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中国发明协会共同主办,是教育部认定的全国性“白名单赛事”,与“青创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并称青少年科技竞赛“三大顶尖赛事”。本届赛事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港澳台及亚太华文地区,收到推荐国赛阶段作品4.6万多件,金奖获奖率不足0.1%。从历史数据看,历届金奖90%以上被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教育强省包揽,中西部地区近五年占比仅7%,竞争尤为激烈。
此次贵州的获奖具有多重突破性意义。在奖项成绩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前十九届赛事中,贵州在人工智能领域从未获金奖,银奖仅3项(近三届取得);而本届不仅摘得金奖,还同时斩获1银4铜,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
从区域对比看,贵州成为本届人工智能小学组8项金奖中唯一获得该奖项的教育相对落后省份。具体而言,8项小学组金奖中,北京、广东各占2项,浙江、重庆、河北、贵州各1项。数据显示,第16至20届赛事中,北京、广东各获11次人工智能金奖,上海7次,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获得6次、5次,而贵州此次是首次上榜。同为西部省份,重庆近五年累计获3次金奖,贵州的此次突破更显珍贵。
这一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而是贵州多重政策发力的结果。依托贵阳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2020年起全省中小学推广AI启蒙课程,遵义等地将编程纳入课后服务必修课;深圳、珠海对口支援建设“AI实验室”,此次金奖作品还曾参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人工智能大赛;同时,获奖项目多聚焦山区痛点,体现“问题导向”的务实风格。
“我们想用代码证明,大山里的孩子也能改变世界。”吴玟妤和黄坤迪两位同学的这句话,不仅是贵州学子的荣耀,也折射出我国科技教育在区域均衡发展中的积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