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张小悦
当退役军人挽起裤脚走上村支书岗位,这些被称为“兵支书”的基层干部,便成了田间地头的实干派。从军营到乡野,在南粤大地上奔走的“兵支书”们,让果子种得更甜,大米卖得更旺,村里的少年更有出息。
近日,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主办“走基层·走军营·走红色足迹”采风调研活动,中央、省、市近20家媒体参与。采风团深入云浮、清远、汕尾等地,聚焦“兵支书”群体的生动实践。今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兵支书”在助力“百千万工程”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孩子出息了
钱袋子变鼓了
每到暑假,云浮罗定凤塘村的“兵支书”唐建南颇为忧心的是留守儿童。“暑假没人管,他们总是玩手机、看电视,消磨时间。”为了不让孩子们无所事事,他开展了青少年夏令营,动员了退役军人、党员和志愿者担任培训教师。篮球、书法、武术……夏令营连续开展了八年,他的忧心也变为了骄傲:“今年凤塘有七个上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的学生。”
教育之外,他最关心的莫过于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不鼓。唐建南整合水果、玉米、辣椒等种植基地,打造“功能农业+观光农业”模式,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今年,他带着村民种上了百香果的顶级品种“黄金九号”。“最要紧的是先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在这里干一天能拿到80块钱。”唐建南笑得很满足,“我尝过果子,很香甜。”
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是“兵支书”们共同的关切,云浮富林云利村的“兵支书”陈钊汉用三年时间推动村集体的收入翻了近六倍。走入云利村,幢幢小楼错落有致,绿荫里蝉鸣不休,这里是有名的长寿村。“我们如今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69人,90岁以上的差不多10人。”
陈钊汉带领云利村承租1000亩山地种植坚果、200亩种植茶油树,优先聘用本地农户务工,并引入农村职业经理人,有效推动村级集体收入在三年内从3万元增长至17万元。
道路平坦了
渔村红火了
清远市光明社区的“兵支书”林诗华面对媒体略显紧张。她自然松弛的时候,是在小区里看见开车经过的居民,她打了声招呼:“回来啦?”
她对于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印象最为深刻——路面硬底化。“我真的很高兴,居民群众走得舒服,下雨的时候不会内涝。”格外关注老人和儿童的林诗华,帮助听障儿童入学;在社区里开展“安享光明”“童享光明”等多样化活动,建设“编程实践教室”等学习园地;推动组建“老兵巡逻队”“党员调解室”等10支志愿服务队。
同样对于第一件大事印象深刻的还有清远白庙社区的“兵支书”李志强。上任十个月后,李志强组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从2023年开始将每人的渔业补助款由10元/月提升至20元/月。建在江边的小渔村在农文旅运营下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打卡点。被问起是什么让白庙成为了网红地,他的回答很朴实:“只要做得好就行。在环境卫生消费等各方面搞好了,结合这里值得看的景色,肯定会有各种方式宣传的。”
海岸线美了
大米更香了
“本来就有这么好的大海,为什么要跑出去外面看?回来简单收拾好,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线对不对?”汕尾红海湾红坎村的“兵支书”陈华源在2020年上任,三年多后就让红坎村成为了海边打卡点。蜕变的第一步,是搞卫生。“卫生环境搞得好,人家才知道你有在干工作。”干净的海边,画上大幅五彩斑斓的墙绘,红坎村的海岸不断吸引着各种各样的游客。
陈华源组织党员干部服务好回乡创业的年轻人,盘活闲置资源,亲自打造出网红咖啡一条街。曾经不起眼的闲置房子,如今被改造成咖啡馆、文创店,村内民宿也逐渐多起来。
被村里小孩称作“黑鬼”的“兵支书”叶志江,扎根在汕尾陆丰护南村。“在农田干活会晒得比较黑,和你亲切的人才敢叫你外号。”叶志江笑道。
黝黑的他带领村民种出了护南香米的品牌,自他2021年上任后,护南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2021年前的6万元增长到如今的30万元。
村里的大事小情,叶志江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来处理。在处理村民矛盾时,他的窍门就是见面。“一见面了啥事都好说,(如果)群众有需求,你不理他,慢慢会恶化扩大。”
从云浮的长寿村,到清远的小渔村,再到汕尾的网红村……不同的“兵支书”有着不同的发展策略,当人们看见“兵支书”,就会看见村子里更甜的果子,更香的大米,也会看见平坦的道路和红火的渔村。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千年前留下的《醉翁亭记》,因今天“兵支书”在村庄社区的建设而有了新的注脚。跨越千年,时空变换,不变的是为民而乐、与民同乐、愿民常乐的心。
下一篇:国家电投产融公司高管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