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简称“报告”),总结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明确下一阶段政策取向。
报告显示,2025年以来,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多篇专栏聚焦信贷结构优化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出我国信贷结构在不断优化,对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支持力度加大,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相关领域贷款增量占比约70%。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指出,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持续营造适宜的金融环境。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
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5月宣布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并在1个月内全部落地实施,有效提振信心、稳定预期,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报告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5月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充分满足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优化。5月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加力支持提振消费、科技创新等重点内需领域,落实好存续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截至6月末,科技贷款、绿色贷款、普惠贷款、养老产业贷款、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2.5%、25.5%、11.5%、43%、11.5%,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专栏文章《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中提到,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适配性,特别是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及支持扩大内需等要求,把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从多个维度看,信贷结构都在不断优化。
报告显示,过去十年间,我国信贷投向结构发生深刻演变,主要驱动因素由重资产行业向高质量发展领域升级换挡,新增贷款结构已由2016年的房地产、基建贷款占比超过60%,转变为目前的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占比约70%。
从新增贷款投向看,新动能和内需领域的贷款保持较快增速。从贷款期限结构看,中长期贷款占比上升,有助于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快于全部贷款增速,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由56%上升至67%。从贷款主体结构看,企业贷款占比不断增加,近十年人民币贷款年度增量中,企(事)业单位贷款所占比重已提升约16个百分点至79%。
报告指出,下阶段,金融体系将继续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聚焦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围绕科技创新和扩大消费等支持主线,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信贷供给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动态平衡更为适配,进一步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高效的支撑。
“反内卷”成效初显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季度报告提出稳物价要求后,本次报告再次强调,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报告预计,下半年物价水平温和回升积极因素增多。随着各项宏观政策加力实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也会支撑物价企稳回升。近期中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提振消费的宏观调控思路也在逐步有效落地,这些方面对物价的合理回升将产生积极影响。
近年来,在实体经济有效需求总体偏弱的背景下,部分领域存在低价过度竞争,即俗称的出现“内卷式”竞争。面对行业困境,“反内卷”已成为维系企业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选项,对于打破市场分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至关重要。
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2025年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低于成本价销售,构建法律基础。?6月1日,国务院发布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提出,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多家主流车企集体承诺“供应商账期统一为60天内”。
在政策支持、行业去产能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近期,煤焦炭、热轧卷板、光伏玻璃等大宗商品价格都出现明显上涨。
金融监管总局8月15日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显示,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为30.2%,较去年全年下降5.3个百分点;同时,非利息收入占比自去年末以来持续回升,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已达到25.75%,较去年末提高了3.3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净息差总体稳定,降幅有所收窄。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1.42%,较一季度下降0.01个百分点。
在监管部门引导下,银行机构持续优化定价能力,大力整治“内卷式”竞争,银行总体负债成本有所下降。银行机构积极应对利润下行压力,通过内部挖潜等方式压降经营成本,持续改善经营效率。
报告提出,下阶段,要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
视觉中国图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