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南宁市AI研学项目持续升温,成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新热点。在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浪潮中,青少年正通过指尖触碰未来。AI研学如何突破“暑期限定”的热度,走向“四季常青”的常态化发展,真正惠及更多青少年?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访。
课程创新:AI研学掀起暑期热潮
在AIonline智酷在线——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意体现营里,40多名中小学生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指尖滑动间,一个个马克杯模型逐渐成形……这个为期3天的AI研学课程不仅包含3D打印、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前沿技术学习,还创新设置了商业实践环节,让学生们体验从创意设计到市场销售的全流程,将人工智能教育转变为社会实践能力。
“通过这几天的课程,我学会了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定制文创,看着自己的想法一步步变成‘产品’,特别有成就感。”学生马嘉渝兴奋地说。
广西旅游协会研学旅游分会宣传部长廖振宇介绍,作为研学市场的新兴赛道,目前AI研学项目备受青睐。近几个月,他所在团队每个月承接的AI人工智能研学活动排期都保持在15—20日,档期相当紧凑。不仅南宁本地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周边城市也有不少团队专程来邕参加相关课程活动。
廖振宇表示,南宁的AI研学课程内容丰富,涵盖AI编程等科技类课程,还创新性地将AI技术与学科教育融合,开发出“AI+英语”“AI+数学”“AI+语文”“AI+非遗”等特色项目,实现了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在他看来,AI研学课程教育价值明显,既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又覆盖中小学生到大学生等广泛群体,实现全学段适配。
实践赋能:创新模式赋能素质教育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AI研学的蓬勃发展源于其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与革新。“AI研学实现了人工智能与现代学科体系的深度融合,已超越单一学科范畴,成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教育形式。”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仲文表示,AI研学强调实践性,拓展了学校课程的物理空间,让孩子们在做中学、用中悟,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对孩子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AI技术的介入使学生能够实时掌握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状态,带来沉浸式体验,真正实现科技赋能下的因材施教。”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张群表示,这种创新教育模式已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其向更深层次发展。
发展路径:多方协同共促常态化发展
专家指出,AI研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规范市场,更需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协同发力。
“当前,AI研学面临课程资源不足、专业师资短缺和教学设备场所及配置不均衡等突出瓶颈。”仲文坦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AI研学需要突破诸多挑战。他建议,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支持政策,在基地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为研学基地发展提供实质性保障,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产业动力;加大对师资培训和课程开发的支持力度,建立科学规范的培训认证体系,制定更细化的配套政策,为AI研学教育健康发展筑牢制度保障。
张群表示,规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场地是行业发展的基础。AI研学要实现常态化发展,首先要有规范化的基地,其次是破解师资难题。“AI研学需要专业的研学导师,这类人才目前十分短缺。”张群建议通过AI技术赋能现有师资,逐步培养专业化队伍;强化政策支持与资源平台共享,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应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师资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保障教学质量。”她表示,高校并非营利性机构,如何在政策层面明确高校的介入路径,校企合作如何开展、研学基地的评定标准如何设定,这些都是推动AI研学长远发展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近日出台的《广西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基本形成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全面提升;全区大中小学普遍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形成一批满足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广西智慧教育平台(“桂教通”平台)的人工智能教育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为全区教育教学和管理提供有效支撑,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成为赋能教育强区建设的“新引擎”“加速器”。
随着政策的细化落地、各方力量的协同发力,这颗教育创新的种子将生根发芽,让更多青少年在科技的阳光下茁壮成长,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报记者廖欣 黄明政 邹盛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