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水奔腾,不舍昼夜。
在赣江“咽喉”的赣江南昌枢纽主支船闸上下游,等候过闸的货船舳舻相接。汽笛声起,下闸首人字门缓缓打开,江面上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船只从南昌航道驶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南昌全力推进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去年8月25日,赣江南昌枢纽主支船闸正式通航,今年以来,赣江南昌枢纽中支、北支、南支均已完工,主支二期工程加速推进。
通航能力大幅提升
“黄金水道”迎来新机遇
滔滔江水奔涌向前,拍打在赣江南昌枢纽主支总长1346.7米的枢纽轴线上,主支船闸引航道里,满载货物的船只正有序排列成队,根据指令依次缓缓驶入闸室。
去年9月13日,赣江南昌枢纽正式下闸蓄水,标志着赣江南昌枢纽工程从建设阶段进入发挥效益阶段。今年上半年,赣江南昌枢纽主支船闸安全运行4158闸次,过闸船舶22017艘次,货物通过量2278.33万吨,占赣江流域船闸货物通过量的66%。
“以往在枯水期,赣江南昌段的水位较低,对通航船舶的吨位限制较大。如今,随着赣江南昌枢纽蓄水,赣江南昌段枯水期水位从历史低位稳定抬升5至7米,为通航船舶提供了充足吃水深度,改善了赣江南昌港口码头区的运营条件,提升了赣江尾闾航运能力,有效促进了航运流量增长。”省赣江船闸通航中心南昌船闸负责人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赣江沿线各船闸累计过闸船舶35108艘次,货物通过量3440.27万吨,超过去年全年总量,刷新了赣江船闸的运行纪录。这一变化的背后,与赣江南昌枢纽主支船闸的投入运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赣江南昌枢纽主支船闸为单级双线Ⅰ级船闸,设计代表船型为3000吨级船舶(兼顾5000吨级),是目前全省等级最高的船闸。“赣江南昌枢纽主支船闸作为赣江流域‘咽喉’要道,承担全线约七成货运通过量,是当之无愧的‘主力闸’。”南昌船闸负责人表示,随着赣江南昌段航运能力的提升和物流成本的降低,更多船舶优先选择赣江作为核心运输通道。
对于赣江南昌段航运的变化,企业则有着更深的感受。
在姚湾综合码头,巨大的门座式起重机挥舞长臂,将矿粉从一字排开的靠岸货船船舱里抓起,稳稳装进货车车斗。
“赣江水位抬升后,更大吨位的船舶能够满载进出码头,码头靠泊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单次可装卸的货物量也显著增加。”南昌交投水运港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码头的船舶周转率也得到大幅提升,船舶无需长时间等待水位升高,就能够随时进出码头装卸货物,在港停留时间明显缩短。
对于航运企业来说,每吨货物的运输成本也明显下降。“航道内3000吨级船舶也能够满载通航,这意味着船舶单次运输的货物量增加了数倍,大幅降低了均分到每吨货物上的运输成本。”南昌鑫姚湾劳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桂保介绍。
此前受限于赣江航道通航条件,3000吨级的船舶只能抵达赣江南昌段的姚湾综合码头,导致运往丰城、樟树等地货物需换装小型船舶转运,会产生额外的装卸、仓储等费用,增加运输成本。如今,随着赣江航道通航条件的改善,3000吨级的船舶可直达赣江段的丰城、樟树码头,这极大地拓展了大型船舶的通航范围,减少了货物中途转运的环节,降低了转运、仓储等成本。姚湾综合码头等沿江码头依托深水航道,则成为连接长江经济带与珠江经济带的关键节点,吸引更多货源向水路转移。
赣江南昌枢纽的建设,使赣江南昌段通航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不仅畅通了全省水路运输大动脉,更将为赣江沿线产业带注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
灌溉用水保障有力
百万亩农田喝上“幸福水”
“往年这时候,赣江水位走低,铁河的水也偏少,农田灌溉有时难以保障。”8月8日,在新建区象山镇拦河坝,周边建新村村民熊运好向记者回忆道。
如今,这一情况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赣江水位高了,内河就有水了,凭借地势高差水可以顺着灌渠自流到田地,铁河沿线40多公里15万亩农田灌溉得到了保障。”新建区水利局农水股负责人说。
可喜的变化也出现在新建区联圩镇、昌邑乡。赣江水抬升后,经芦洲头引水闸自流到丰产河,联圩镇、昌邑乡两地9.13万亩农田从原来的提水灌溉转变为自流灌溉,惠及两地8万农业人口。
去年9月,赣江南昌枢纽下闸蓄水后,赣江南昌段水位常年稳定在吴淞高程17.8米左右,进一步满足了沿线农田灌溉需求,确保了173万亩农田的有效灌溉。
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设计单位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副经理罗通介绍,赣江下游及尾闾河道两岸农田的灌溉水源大部分取自河道,取水水源受河道水位的影响,当河道水位低于设计最低取水位时即产生取水困难。当遭遇赣江上游来水量小且鄱阳湖水位低引起的河道低枯水位导致的取水困难时,赣江南昌枢纽蓄水抬高河道水位将发挥显著作用。
“赣江南昌枢纽对河道低水位进行调控后,使河道水位满足灌溉取水要求,提高灌溉水源的供水保证率与可靠性,减少灌溉泵站提水扬程,对沿线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罗通说。
如今,沿着丰产河畔,能清晰地看到赣江水位抬升后带来的直接效益——昌邑乡曾经需要三级泵站提水的坡地,如今只需打开闸门便有清水蜿蜒入田;往年旱季频繁检修的抽水泵,如今静静躺在库房。在联圩镇种了三十年水稻的李大伯算了一笔账:“自流灌溉后每亩地少交20元电费,旱季用水也不愁了,稻子‘喝饱了’,人心就踏实了。”
穿城而过的赣江水,不仅让沿岸农田告别“望天收”的困境,更以稳定丰沛的水资源,滋养着赣鄱大地的丰收希望。碧波荡漾间,映照的是农民舒展的眉头,更是稻浪翻滚的丰收图景。
城市供水安全稳固
南昌城市“海景”引客来
赣江南昌枢纽工程建设的推进,给城市供水带来了安全保障。“南昌市主城区现有7座自来水厂,共有6个取水口,设计取水位均为10.8米,赣江南昌枢纽蓄水后赣江南昌段水位常年稳定在吴淞高程17.8米左右,远高于各取水口设计取水位,提升了供水安全性。”江西洪城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中心主任艾印华介绍说。此外,还降低了取水能耗,千吨水能耗下降约12度电,可节约成本约7.8元每千吨,全年预计可节约成本三四百万元。
赣江南昌枢纽工程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供水安全问题,还为城市景观的优化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得益于水位提升,赣江江面变得开阔而深邃,烟波浩渺、水天相接,犹如海面一般。市民游客在各个滨水空间打卡点都能欣赏到“秋水共长天一色”、历史与人文交织的绝美风景。各大社交平台上,掀起了来南昌“看海”的热潮。
随着南昌河湖水系进一步连通活化,从市区出发的游轮将串联滕王阁、昌邑王城、南矶湿地,广大市民游客可登临滕王阁看水天一色,访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感受人文底蕴,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触摸”昌邑王城的历史遗迹,沉醉于鄱阳湖烟波浩渺的自然风光。
“当前,赣江南昌枢纽主支二期工程正不断取得新进展,预计2026年年底全面竣工。未来,千里赣江的新模样将更加值得期待。”南昌市赣抚尾闾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万洪程如是说。
查晟 洪观新闻记者 吴潇远 实习生
李慧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