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百团大战河北战场惊心动魄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机枪手向井陉煤矿扫射。本报资料片1940年,日军加紧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囚笼政策”,利用铁路、公路、据点、碉堡等对根据地进行封锁、分割、“扫荡”,根据地面临着面积缩小、物资匮乏、生活困难的巨大压力。
在这种形势下,八路军总部为坚决反对投降,振奋民族精神,锻炼抗战军民,决定组织一次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和通讯为主要目的的战役。
这次战役从1940年8月20日持续到次年的1月24日,陆续参战的八路军部队达到105个团20余万人,被称为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分三个阶段,河北各根据地军民在“不留一条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座桥梁”的口号下踊跃参战。第一阶段主要是以正太路为重点的交通总破袭战,使日军华北交通干线全面瘫痪。第二阶段作战重点是扩大战果,拔除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根据地内部的日军据点。第三阶段主要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保卫根据地。
在这场历时5个月的战役中,河北战场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
战役第一阶段,晋察冀军区部队分左、中、右三路纵队破袭正太路平定(不含)至石家庄段,其中中央纵队重点进攻井陉煤矿。八路军部队在矿区工人的指引下,拉掉电闸,剪断铁丝网,越过壕沟,向日军的碉堡冲去。日军的中心碉堡有十几米高,堡墙极厚,上下好几排射孔,机枪疯狂向外扫射。为了攻下碉堡,八路军几个连队的火力飓风般朝着目标扫去。战士们抱着炸药包前赴后继地冲上去,终于把堡墙炸裂。八路军十几杆枪封住日军一个射孔,使其无法反抗。眼看碉堡要坍塌了,战士们一起冲上去同日军肉搏,将敌人全部击毙。
冀中区抗日军民24万余人参加破袭战,对平汉路石家庄至涿鹿段、北宁路平津段以及石德铁路、津浦铁路、沧石公路、平大公路等进行破袭。冀东区发动群众万余人配合主力,对北宁铁路开平至古冶段及公路、桥梁和通讯设施进行破坏。冀南区也抽调8个主力团及五分区各县游击队参战。
战役第二阶段中,发生在涞源的东团堡战斗,是一场“以顽强对顽强的典型战例”。战斗历时4天,八路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和敌人施放的毒气,几度苦战,反复冲杀。战至最后,日军将据点所存武器、物资全部纵火烧毁,然后跳火自尽。
战役第三阶段,日军集结重兵展开疯狂报复。在此过程中,我军英勇打击敌人,人民群众的智慧也尤其值得称赞。平山下庄民兵在石头上打眼、装炸药,放在日军必经的路上,还在山上插了许多草人。敌人遭到石雷轰击后,误以为我军大部队在狙击,立即架起机枪、大炮进行攻击,费了好大力气攻上山头,才发现上边原来都是些草人。
被日军称为“挖心战”的百团大战,是全民族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到1940年12月初,敌后军民共作战1824次,以伤亡1.7万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万余人;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摧毁大量敌碉堡和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等军用物资。
百团大战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钳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同时,既锻炼了人民军队,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又在抗日局面比较低沉时振奋了全国民心。
(本报记者常方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