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宋杖子镇遗留了大量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图为段杖子村保存最完好的民国时期民居。羊汤配烧饼,一荤一素、一汤一饼、一软一硬,深受当地百姓和外来游客喜爱。
图:四官营子镇小窝铺村内大部分民居建于上世纪中期。 图为辽西传统民居常用的格子窗、木门。本报记者 刘海搏
提示
朝阳凌源市位于辽冀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这里不仅孕育了璀璨的牛河梁红山文化,蕴藏了热河古生物化石群的远古遗存,也保留了饱含辽西特色的历史建筑。日前,记者走进凌源市境内的小刘杖子、段杖子、康官营子、小窝铺四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在那些静默的小村落里,触摸岁月留下的斑驳记忆,聆听时光低语的回响。
壹 亿万年融入生活,老墙上摞着热河化石
夏日里,凌源市大王杖子乡小刘杖子村郁郁葱葱。在背靠山坡的院子里,村民李淑英正忙着做午饭,唠了会儿家常后,她热情地拉着记者的手,满脸笑意地说:“中午别走了,给你做玉米面饹豆子。”老人说的“玉米面饹豆子”是当地独特的面食小吃,将米浸泡到微微发酵后碾碎、晾干,放在通风处储存,随吃随取。
不过,记者此行不是为了品尝地道的辽西小吃,而是为了探查村里保存完整的半世纪前的石墙瓦房和那些用古生物化石板搭建的屋顶。
上世纪20年代,《中国地质史》一书中第一次提到“热河生物群”,并将凌源含化石的地层定名为“热河系”。热河生物群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所有生物门类,在地球生命史及世界古生物研究史上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1998年,国务院批准朝阳市为国家鸟类化石保护区,李淑英一家所在的小刘杖子村,正是热河古生物化石核心保护区。
上世纪中期,在未成立保护区以前,当地百姓盖房时就上山采石头。“打我记事起,化石板就在这墙上,多少年没动过。现在我们村是核心保护区,这些化石板就地保护了,不再挪动。”李淑英说。她家的院墙是辽西特有的干插石技术垒成的,在群山环抱下,这间农家小屋更显古朴。在50年前,村民们都是这样就地取材垒墙盖房,这些石板里面有可能含有化石标本。所以,毫不夸张地讲,凌源地区很多农家的墙面就是层层叠叠的化石层。1.4亿年前遥远时代古生物生活过的痕迹,就这样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大王杖子乡处处都有化石的痕迹。从小刘杖子村出发,只需十几分钟的车程,就会到达山嘴村一处化石层展示点,这是朝阳市2024年举办化石文化旅游节时开辟出来的,以方便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这处化石地点虽已物尽其用,仍然被围起来。打开铁丝网门的钥匙就挂在山嘴村党支部书记丁君的腰间。“这处化石地点有个名堂,叫‘大王杖子化石层’,主要由灰色、灰绿色、灰白色页岩、泥页岩组成,是热河生物群的主要化石富集层位之一,富含热河生物群的典型分子——戴氏狼鳍鱼和奇异环足虾等化石。”大王杖子乡乡长王小军说。他还告诉记者,位于宫家烧锅村的老虎沟生态风景区将正式对外开放,景区内的化石馆届时也将同步开放。大家在那里能欣赏到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发现之一”的展品,从这些独一无二的标本中领略生命的伟大和神奇,揭秘古生物的进化之路。
贰 青山环抱小乡村 青瓦房门口建炮楼
上世纪50年代,与小刘杖子村李家相距10多公里的宋杖子镇段杖子村聂家,出生一名女婴,也叫“淑英”,取“善良贤淑,才德兼备”之意。1952年5月,聂淑英出生在一间青瓦房民居内。院子大门前的门当、屋顶覆盖的青瓦、房檐上两只雕刻得栩栩如生的小猫,都显示着这里在过去是个大户人家。
聂家门口,保留了一座高6米、宽4米、长5.4米的炮楼,墙身材料除沙子、石灰等,还加入了糯米粉和红糖。炮楼四周有大小不同的枪炮眼,地道设在炮楼里面,出口在另一端,仅容一个人进出,易守难攻。炮楼上留有子弹和刺刀的痕迹,是昔日房屋主人抗战和防匪的见证。院子里,春节贴上的对联还没有褪色,墙边月季花开得正盛,角落里放着陪伴了这个家族几代人的老磨盘。“这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四合院,我就是在这屋炕上出生的,现在屋子还住人。老房子不怕住,没人住才会‘老’得快。”聂淑英说。
在辽西山区,村庄普遍建在山脚下,房屋顺应山势,错落有序,集中成片,最终形成“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段杖子村的传统民居屋顶多是黏土制成的青瓦,据说这样的瓦房不但美观,更能起到隔热、防水的效果。“村里大部分建筑是上世纪中叶的老屋,装饰质朴简洁,在房柁、挑檐垛处镶嵌着雕刻的鸟兽、虫鱼、神鹿、凤凰、花卉等图案。”段杖子村党支部书记王震永骄傲地对记者说,段杖子村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但村周围环境风貌保存良好,风景优美,可见先人在选址建村时,特意选择了这处青山环抱、旱涝无忧之地。如今,段杖子村靠药菊种植、数字化暖棚和现代化肉牛养殖及深加工项目,实现村集体收入100余万元。
“仓廪实而知礼节”,腰包鼓了的段杖子村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王震永指着村民院子里的古井和石槽说:“辽代就有人在这里居住,清朝康熙年间形成村庄,村里留有各种各样的老物件。我嘱咐大家一定留好了,争取以后建个村史馆,把我们村的风貌特征、历史沿革、文化民俗都展示出来,让游客知道咱们村过去是啥样的。”
位于宋杖子镇内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还有康官营子村。村内不但有古树、古井,还有位于七老图山脚下、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祥寺。这处建筑主体依山势而建,融合了汉藏两种民族建筑风格。“不管是康官营子村,还是段杖子村,保留的建筑遗存反映了这些古村落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和民族融合的历程,堪称辽西建筑历史的博物馆,吸引着八方游客参观体验。”宋杖子镇镇长王妍说。
叁 特色小吃带歌谣,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因满蒙汉回等民族世代在此繁衍生息,辽西一带的文化别具特色,不仅有各类历史建筑,美食也数不胜数。凌源的小吃并不复杂,一碗汤、一张饼、一捧粗粮,原始食材经过巧手成为当地一绝。这些于民间烟火中升腾的美味,经历岁月沉淀成歌谣:“烧饼羊汤豆腐脑,切糕豆包和元宵,饸饹面鱼饹豆子,饹馇碗砣油炸糕……”口口相传的歌谣不但展示出美食的特色,也道出了制作的门道,让美味入胃更入心。
羊汤配上烧饼,是凌源人的“硬核早餐”。不管冬夏,喝上那一口热腾腾的浓汤,咬一口芝麻酥香的烧饼,浑身都舒坦了。一荤一素、一汤一饼,唤醒沉睡的味蕾,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怪不得当地人常说“一碗羊汤一烧饼,凌源早餐美名扬”。
凌源美食有“三宝”——烧饼炸糕豆腐脑。据说,只有用当地山泉水制作的豆腐脑才最地道,而且,以清汤闻名。豆腐脑浇上鸡汤、松蘑根制成的清汤卤,就会出现歌谣中唱的“片刀裁出三大片,盛在碗中似玉漂”的效果。
“荞面做糊碗里装,上锅蒸熟凉透倒”,这两句朴实的歌谣,道出了荞面碗砣的制作精髓。将荞麦仁加水渗透粉碎,加工成糊状,过滤去渣后,将粉糊盛碗里,旺火蒸熟成固态,晾凉后自然成砣。食用时切片,可用盐、醋、花椒粉、姜粉、蒜泥、香菜、芝麻等调汁凉拌,也可放入油锅中煎透,浇上芝麻酱、蒜汁、陈醋等调料,夏日里食用最是清爽开胃。
“小小绿豆水中泡,磨成糊状皮去掉。支上鏊子摊薄饼,文火一定控制好。”这是摊绿豆饹馇的手艺。这种以绿豆为原材料的小吃,摊成后为绿色,切成菱形块,可做成炸饹馇、饹馇盒、熘饹馇、饹馇卷、饹馇汤等,是民间嫁娶的必备菜。
饸饹、面鱼儿、饹豆子是凌源人最喜爱的面食小吃,浇上各色鲜美卤子,爽口又管饱。被当地人唱作“饹豆好吃来得巧,雨泡粮食化作宝”的饹豆子源于清苦的日子。清朝初期,有大量中原人迁徙至凌源地区,普通百姓居住和贮粮都在临时搭建的狭窄窝铺里。放在角落的粮食缸常有雨水渗入,人们将被浸泡过的米晾干碾碎,蒸窝窝头吃。后来发现从蒸屉眼遗漏的面豆不但不融化,做熟了比窝窝头还好吃,于是逐渐成了民间美食。
勤劳乐观的凌源人啊!无论是被雨水浸泡的饹豆子,还是为抵御饥荒熬出的羊杂汤,抑或是旱灾时期无意成就的荞面碗砣,哪怕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们也能把生活过成诗。
(本文图片由本报记者刘海搏摄)
制图 隋文锋
大王杖子乡
位于朝阳凌源市。下辖的小刘杖子村以及宋杖子镇的段杖子村、康官营子村和四官营子镇小窝铺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