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据报道,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前,记者走访多地公园、湿地时发现,“追鸟人”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用望远镜和长焦镜头捕捉珍稀鸟类的灵动瞬间。近年来,我国观鸟爱好者数量持续攀升,观鸟活动从专业小众爱好逐渐走向大众休闲领域,不仅如此,观鸟热潮还催生出了一条涵盖文旅、康养、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链,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
观鸟经济的蓬勃发展,是生态环境改善的生动注脚。随着我国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空气质量提升、水体环境优化、森林覆盖率增加,为鸟类创造了更为适宜的栖息家园。以辽宁丹东的鸭绿江口湿地为例,这里作为候鸟迁飞通道上的关键栖息地,每年吸引超过50万只候鸟停歇,其中不乏勺嘴鹬、小青脚鹬等濒危物种。鸭绿江口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让珍稀鸟类数量稳步增长,进而吸引了大量观鸟爱好者纷至沓来,为观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让鸟儿愿意栖息,才引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态流量”,为观鸟经济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观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容小觑。在福建三明永安市青水畲族乡,凭借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白鹇资源,观鸟经济搞得如火如荼。当地已开发出22个白鹇观鸟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专业“鸟导”为游客提供服务,餐饮业、民宿业也迎来发展机遇。据统计,2024年全乡累计接待3万余名游客,村民户均年收入超10万元。此外,在江西婺源小港村,凭借丰富的鸟类资源,发展“观鸟+民宿”“观鸟+摄影”“观鸟+研学”等新业态,村民收入显著提高。观鸟经济不仅为当地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还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推动观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力度,科学划定保护区范围,加强监管执法,严厉打击破坏鸟类栖息地的行为。同时,要加强对观鸟爱好者和游客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引导文明观鸟。例如,通过举办观鸟科普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在完善产业链方面,各地应结合自身特色,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如举办鸟类摄影大赛、开展自然教育课程、推出观鸟主题文创产品等。还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此外,还可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观鸟平台,满足无法实地观鸟人群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观鸟经济的影响力。
观鸟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经济模式,既有生态价值,又有经济潜力。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守护好生态环境,不断完善产业链,才能让观鸟经济持续释放活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上一篇:加拿大航空宣布暂缓复飞
下一篇:数据要素正加速融入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