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名师课”丛书,西南联大博物馆编,闻一多等著,东方出版社出版
李红英
走进西南联大旧址,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浸润其中经常是情到深处泪自流。这所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高等学校,在短短的8年多时间里,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一个苦难而又光辉的奇迹:8年中,在战火纷飞、衣食难继的条件下,联大师生中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75位院士、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联大的师生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走过苦难却为历史留下丰碑,为今人留下启迪。
一所在躲空袭、“跑警报”中完成教学的战时高校
西南联大,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简称,是抗战烽火中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在云南昆明合组而成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平津沦陷。为保存中国教育的火种,沦陷区高校纷纷内迁。1937年8月,上述三所高校迁至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然而,日军铁蹄步步进逼,长沙很快又岌岌可危。于是,长沙临大师生又分三路奔赴昆明。其中一路由近300名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横跨湘、黔、滇三省,历时68天,行程3500里。在这支队伍中,有黄钰生、闻一多、曾昭抡等11名教师。联大师生“刚毅坚卓”的品格,于此可见一斑!
1938年4月,师生陆续抵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正式开课。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宣告结束,三校胜利复员北返,留师范学院在昆明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这是一所在一无所有基础上结茅立舍的大学!“昆明有多大,联大就有多大”。联大教授任之恭在《一位华裔物理学家的回忆录》中写道:“这个大学在昆明最初创立时,除了人,什么也没有……过了一些时间,都有了临时的住地,或靠借、或靠租……一旦有了土地,便修建许多茅草顶房屋,用作教室、宿舍和办公室。”
这是一所在躲空袭、“跑警报”中完成教学的战时高校!昆明虽是大后方,但1938年9月后屡遭日本飞机的空袭,“跑警报”成了联大师生的家常便饭。华罗庚在敌机轰炸中差点丧命,金岳霖在“跑警报”中丢失了几十万字的手稿。为了安全,教授们不得不疏散到昆明周边的城郊居住。
在极度简陋和艰难的环境中,西南联大师生精诚团结,和衷共济,坚持教书救国、读书报国,坚持为国育才,鼎力治学研究,服务抗战救国,引领风气之先,为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西南联大旧址时指出:“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是的,只有教育“精英荟萃”,才有科学与文化“播撒种子、开枝散叶”的可能。有了西南联大的一众名师,才有了国难当头之际,科学与文化的薪火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不绝的壮观一幕!
“西南联大名师课”丛书在文章编选上遵循三个原则:择师重“名”,选文重“精”,阅读重“易”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西南联大旧址及博物馆是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8年的重要物质载体,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她记载着联大师生的艰难与困苦、成就与辉煌,体现着西南联大在特定的抗战历史条件下为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坚韧不屈的担当与责任。
祀,既是纪念,更要传承。我们传承和弘扬西南联大精神,不仅要对西南联大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更要通过展陈、宣传、教育、课堂教学等多元、立体方式还原、呈现西南联大的历史,作时代阐释。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西南联大名师课”丛书,就是我们整理、编纂和研究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的作品。丛书共10册,分为中西方历史、文学、哲学、科学等10个主题。编纂这套反映西南联大名师学术思想和精湛教学水平的课程讲义,是为了向大师们致敬,也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好西南联大精神,讲好西南联大教育救国故事。
丛书在文章编选上,遵循以下原则:
择师重“名”。丛书精选的名师有52位,他们多为影响力较大、在一个或多个学术领域中富有专长的名师,基本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高峰。
选文重“精”。为尽可能展现名师的学术风貌,丛书文章的收录范围,并不限于联大8年时间。丛书所选文章300余篇,筛选出具有通识性、思辨性和时代价值的经典文章。
阅读重“易”。丛书立足于让读者读得精、读得懂,尽量精选联大名师著述中通俗易懂、具有可读性和易读性的文章,让读者能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更加方便地受到优秀文化的滋养。
历史,是最鲜活的,因为它总能给当下的人带来智慧和启迪。因此,我们认为,本丛书的编选,既是对历史的留存,也是为时代讲述。相信,本丛书的出版,能对大家感知西南联大名师课堂的魅力,感受他们的学术风范、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有所助益。
(作者为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