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佳琪
“我蹚水过去看看”“我跟你一块儿”……7月26日深夜,暴雨肆虐,怀柔区琉璃庙镇孙胡沟村电力、通讯中断。村委会内,党支部书记尹春燕得知家住山脚下的两位老人可能面临险情,二话没说抓起雨衣推门而出。放心不下她,和她一起值班的丈夫——党员蔡永章拎起一把雨伞紧随其后,也冲入了大雨倾盆的暗夜。这一走,竟成永诀。
“无论如何守好大队部,守好已经转移的村民,不要离开一步!其他的事都交给我!”这是尹春燕离开前叮嘱村会计王钺的最后一句话。
站在洪水退去后满目疮痍的村道上,王钺颤抖着指向尹春燕夫妇可能被卷入洪流的地点。回忆起那个令人心惊的雨夜,她哽咽不断,难以成言。
山洪来的那一刻:无畏逆行
再次来到孙胡沟村采访,王钺带着记者直奔村委会北约50米处,这里三条山沟汇聚。暴雨时,洪水从山林间冲出、交汇,然后裹着旋涡咆哮着灌入路旁的河道。“他俩大概就是在这附近被卷走的。”王钺为记者指明了方位。
那一夜暴雨如注,平日只要走五六分钟的路,变得难以逾越,淹没路面的急流齐膝深,其中还裹挟着泥土、树枝和碎石。在此之前,琉璃庙镇连续暴雨,预警信号一路升级。尹春燕紧绷着神经,通过微信、电话不断向村干部安排着防汛工作,不敢有丝毫松懈。
“你给春林打电话,让他盯着大西沟,学校也交给他!我这边有好多事我顾不过来了,你赶紧安排,就说是我说的!”26日深夜11点18分,尹春燕冷静地判断着全村形势,牵挂着尚未转移的村民,她安排村民张春山到三亩地自然村协助转移,这成了二人的最后一次通话。
紧接着,尹春燕、蔡永章夫妇便攥紧手电蹚进急流,逆行向着老人所住的北大地自然村前进,直至失去联系……
暴雨夜的坚守:一个都不能少
“在家还是在哪里?”“别睡,雨太大我不放心。”下暴雨那个傍晚,因为村民范东田家地势低,距离村委会远,收到尹春燕焦急的关心,他不禁眼圈泛红,“没想到这成了和二华的最后一次对话。”
那一夜,所有的低保户和五保户都被转移到了安全地带,没落下一人。
范东田口中的“二华”是尹春燕的小名,孙胡沟的村民常这样喊。暴雨过后,他坐在轮椅上摩挲着身上的短袖衫,陷入回忆。“这衣裳就是二华给买的,我天天穿。”
范东田与89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二华就是“家人”。到了“家”,尹春燕习惯是推门就进:灶台污了她顺手擦,头发脏了她帮忙洗,连范东田和老母亲穿多大码衣服她都记得清清楚楚。“今年春天我突发脑梗,她进门一看不对劲,赶紧给我送去了医院。”范东田比划着,“住院七天,牙刷脸盆都是她垫钱买的,亲妹子也未必这么周全!”
孙胡沟村有20多户低保户和五保户家庭,家家门槛都被尹春燕踏得“溜平”。82岁的于德生大爷掰着手指说她的好:“去镇上开会,她总捎降压药;手机欠费了,她上门帮我充;平日里遇上了,她嘘寒问暖……”
这份热心肠,全村人有目共睹。“尹春燕夫妻俩每次回村都是一景,从村口到村委会开车5分钟,她能走上一小时。”村民于淑凤说,二华逢人就打招呼,遇上了就得唠半天。“而蔡永章就不同了,没那么健谈,但遇事儿就上。有一回我家收玉米,半路遇到了他,他二话不说,直接就来我家帮着干农活了。”
今年春节:匆匆的团圆饭
“最后一次见妹子,还是今年过年的时候。”说起尹春燕,哥哥尹永生的眼神黯淡下来。那天是除夕中午,夫妻俩赶过来,到住怀柔城区的哥哥家简单吃了顿“年夜饭”,就急匆匆回村了。
“年货没让她买,怕耽误时间,我们都准备好了。”尹永生说,家里准备了饺子、大虾、鸡肉,还炖了鱼、炒了青菜,“她来就是坐下吃口热乎饭,聊聊家里所需。”当天下午,村里还要筹备节庆活动、做防火检查,妹子过年团圆的时间,总是被村里工作切得零零碎碎。
尹永生说,就是以前,一年到头和妹子也见不上几面。有时候她从村里赶到城区办事,顺手拎些村里菜,都是直接放家门口就走,“等她有空打电话过来,才知道是她拿的。”
尹永生说,“我心里明白,她不是不惦记家里人,而是村里人更需要她。”
“她对乡亲们的牵挂,真是事无巨细。”尹永生印象最深的是,妹子刚当上村支书,就把柏油路铺到了家家户户门口,“以前一下雨全是泥,现在干净得很。”村里人提起她,都竖大拇指。
“是舍小家为大家了。”尹永生说,“我对她的工作不了解,妹子走了才知道,村里人都像惦记家人一样惦记她,一提到就流泪,可见她在大家心中的分量。”
去年暑假:孩子们的“华姐”
范玉柱家虚掩的院门被山风吹得吱呀作响。如果在这时候,门外传来“玉柱”“轩轩”的喊声,四年级的小孙女轩轩就会毫不犹豫从屋里蹿出去,喊着“华姐”抱了上去。
尹春燕来串门,和大人聊完,往往都会被轩轩拉到里屋,说会儿悄悄话。轩轩会向华姐分享最近看过的书,学校最近发生的事儿,还有认识的新朋友。而华姐很懂“孩子话”,能倾听,还能恰到好处地支招儿。在轩轩心里,她不仅是自家的大姐姐,还有“孩子王”的范儿。
讲起孙女儿和华姐的事儿,范玉柱说起来没个完:“去年暑假轩轩从城里回村,最惦记的就是找华姐玩。二华性子像个大大咧咧的丫头,很招孩子们喜欢。”
尹春燕管孩子的能耐,也让范玉柱佩服。“村里孩子普遍调皮,有几个出了名的淘气包,爹妈扯破嗓子都不听,可只要尹春燕俯身在他们耳边说几句,小孩子们立马乖了。”
“和我们聊天,她像个邻家大妹子;和孩子们一起,她就是孩子头儿。反正就是没派头、没架子。”范玉柱哽咽起来,“到今儿个,我还没敢跟小孙女说,怕她伤心。”
2023年春天:养蜂场的好学生
蜂场里,范振虎轻抚着蜂箱上的泥痕,无数蜜蜂萦绕在他皴裂的手边。“她头回来时,躲在我背后怕得直跺脚。虽然蜜蜂是能赚钱的‘金疙瘩’,那也不敢接近。”提起尹春燕,这位本村的养蜂负责人声音有些颤。
2023年春,尹春燕沿着开满野槐花的山沟找到范振虎,“大哥,咱村山花多,白白落进土里怪可惜,不如酿成蜜!”她从镇里申请来项目资金,搬回50箱蜂。头回弄蜜蜂,尹春燕被惊得连连后退。“咱书记当时脸都白了!”范振虎回忆。可第二天她又来了,挽起袖口说,“您教我,我能行!”
从此蜂场多了个好学生。虽说村里工作繁杂,但尹春燕几乎天天来蜂场,范振虎摇蜜她盯着学,蜜蜂繁殖规律她仔细记。不到半年,竟能徒手提起蜂脾查看蜜量,蜂爬到手上也不躲闪。“后来专家来考察,她讲解蜂产业比我还利索。”范振虎说。
不光是养蜂,她还引进了杏仁油加工设备,让满山杏变身“金豆子”。有了这些集体产业,村里每年能增收约15万元。
7月26日深夜,尹春燕消失在暴雨中。十多天后,断路通了,范振虎再次回到了蜂场——洪水竟绕开了这片高地,一百多箱蜂没怎么受损!他拎起蜂脾,蜂群密密麻麻,嗡鸣如旧,“这是二华留给咱村的,我老范拼到底也要让蜂产业发展下去!”
当选7年来:值得信赖的主心骨
“她知人善任,当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有一套!”记者见到孙胡沟村党支部副书记孙桂起时,他刚忙完灾后重建主题的党员会。
经过了多日沉淀,再次谈起尹春燕,孙桂起有了更深入的看法。“您看这次洪水断了通讯、隔开了自然村,但党支部的指挥体系没断!微信能联络时,支委分工包片;失联后党员各自为战,照样把责任区守得牢牢的。尹春燕书记和爱人遇难前所在的村委会本是安全区,他们是为排查险情主动冲进危险的。”
“为什么能这样?关键在党员带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领头羊。”孙桂起说,她称得上是村里的主心骨。
可见,尹春燕对组建两委班子的充分考量见了成效——支委孙桂申懂工程又善调解,他就来负责村里的项目;妇女主任靳秀媛是文化人,就主抓文化、宣传、健康工作;退伍兵寇译禾年轻敢拼,专盯安全生产。另外,王钺有会计证又心细,财务后勤都归她;老党员范振虎也因此被安排到了蜂场,发挥技术专长……
“如今春燕书记不在了,这套机制却扎了根——就像蜂箱里的蜜蜂,我们知道今后该往哪儿飞,大伙儿都能拧成一股绳。”孙桂起信心满满。
时光回溯,村民们对尹春燕、蔡永章夫妇的回忆渐渐拉长,绵延向更久远的以前,像两人的背影渐行渐远,但音容笑貌却越发清晰起来。仿佛他们忙碌的身影还在村子的转角处、草木中、山石间……
上一篇:百余件琉璃河遗址文物首博首秀
下一篇:“瘦西湖杯”双创大赛上海站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