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于时代楷模纪念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原国营221厂一分厂等地,记者看到了研学游这一形式,正以蓬勃之势为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希望。
过去,大家排队参观听讲解时安静里总带着几分肃穆,像是完成一场庄重的“打卡”。而如今的研学队伍中,年轻人成了主角,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会追着问“当时的科研条件到底有多艰苦”,会围着展柜里的旧仪器讨论“这是怎么运作的”……曾经停留在课本上的黑白文字,在触摸、聆听与体验中,变成了可感知、有温度的记忆,红色历史也因此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扎得更深。
而老年群体的“怀旧之旅”则赋予红色文旅更深层的情感价值。他们带着亲身经历或时代记忆走进研学点,在与年轻游客的交流中,让个体记忆与集体历史产生碰撞,让青年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真实。故地重游,退伍老军人王书祥难掩激动之情,“当年,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守卫221厂。虽然自然环境艰苦,可没人喊过苦、叫过累,大家伙儿都憋着一股劲,要为国家守住这块地儿,直到部队完成使命撤离。”
研学游的蓬勃,不止于“红色”吸引力。从提供藏式简餐的餐馆到出租民族服饰的工作室,从景区里讲解红色故事的向导到带着游客体验骑马的藏族阿妈……他们笑着说:“以前靠放牧,现在靠‘讲故事’吃饭,日子更有奔头了。”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海晏县共接待游客45.96万人,同比增长79.81%;收入14200.6万元,同比增长92.76%。红色研学正成为串联起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纽带。
“来时想知道‘两弹一星’精神有多伟大,走时才懂,伟大藏在每一个平凡人的坚守里。”返程时,一群结束研学的大学生交谈说。这或许就是红色研学游最珍贵的馈赠——它让历史有了温度,让文化有了活力,更让这片土地在四方来客的脚步里,奏响了融合共生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