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青海多民族聚居,有全国56个民族中的54个,汉、藏、回、土、撒拉、蒙古族为世居民族,土族、撒拉族为青海所特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近一半。自古以来,各民族先民在广袤的青海大地上迁徙驻足、你来我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地域性格局。各民族在共同开发青海的历史进程中,深受中华文化浸润,相互采借,互鉴交融,相濡以沫,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独具特色、多元共生的青海优秀民族文化,为形成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青海优秀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源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一、青海优秀民族文化的独特禀赋
青海优秀民族文化是在青海各民族几千年来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不同程度吸收融合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农耕文化、丝路商贸文化等多元文化元素而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也蕴含着多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禀赋。
一是源远流长。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东接秦岭、西通西域、南交蜀藏、北护甘凉,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西域之冲”等称谓,自古以来便发挥着承东启西、联疆络藏、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4.5万年前,青海高原就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6000多年前,随着仰韶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和诺木洪文化人群相继在青海生产生活,青海高原迈入史前文明时代门坎。在一些史前遗址或墓葬中发现的来自北方地区的黍、漆器,源自西亚地区的麦类作物和欧亚草原风格的倒勾铜矛、权杖、铃首剑等铜器,出自南亚大陆的红玉髓珠等遗存,印证了青海自古以来是东西方文明交流汇聚、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春秋战国,秦霸西戎,拓地千里,羌人远徙;汉武帝时期,霍去病挥师西北,在西宁市修建了军事邮驿机构西平亭,汉族人正式踏入青海;西汉末年,在青海湖畔设立西海郡,立下“虎符石匮”,以示“四海一统”。西晋末年起,随着东北地区鲜卑各部不断迁徙进入青海,鲜卑文化与羌人文化深度融合。唐蕃交流对峙战和时期,青海进入了一个中原文化、吐蕃文化、西域文化、吐谷浑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崭新历史阶段。两宋时期,宋金西夏抗衡,拉锯式争夺青海东部,最终归于漠北蒙古势力统治。元朝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军士、工匠、商人大量迁入河湟流域留居,成为青海回族重要源流之一;撒拉族先民随着蒙古军东征西讨、驻扎定居循化黄河两岸,吸收融合当地民族。明清以来,汉族和蒙古族人口再次大规模移入,青海逐渐形成了以汉、藏、回、土、撒拉、蒙古族等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格局。特殊的区位优势,悠久的历史传承,使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此碰撞交融,高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不断交流互鉴,滋养了青海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内部的丰富多样性不断注入新的活水。
二是兼容并蓄。青海优秀民族文化由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西戎、古羌人、匈奴、月氏、鲜卑、吐谷浑、吐蕃、党项等古代民族迁徙驻足,交流互动,融合发展,促成了青海优秀民族文化呈现出长期共存、和而不同、互鉴交融等高原特色。随着张骞出使西域、赵充国屯田、吐谷浑西迁、吐蕃东进、玄奘西行、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入藏等一系列重大民族交流历史事件的延续,中原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了深度交流交融。特别是,唐宋时期内地与青藏地区茶马贸易的不断深化,推动了“丝绸之路”南道、“唐蕃古道”的不断完善和“茶马互市”的兴盛繁荣,并在明朝时期发展到了极致。各民族之间不光在血脉上交融,经济上互补,文化上相通,信念上相同,更包含着高度的政治认同,手足般的情感认同。一次次文化上的相互吸收、相互交融,使各民族对彼此的文化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有力增进了文化认同,促进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三是和合共荣。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青海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享,在语言、饮食、服饰、歌舞、绘画、建筑等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各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展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你我”的和谐共生景象,形成了血脉相融、骨肉相连,多元共生、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比如,在民族艺术方面,格萨尔在藏族、蒙古族、土族当中广泛传唱,青海“花儿”已经不独属于某一民族,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都有自己的唱法,蒙古族唱花儿融入了长调、草原歌曲的元素,藏族唱花儿加入了藏族拉伊的元素。在建筑样式方面,各民族也相互影响,土族庄廓的门楣、窗棂、家具上的木雕和彩绘艺术也深受汉族“连年有余”“福寿万代”等纹饰图案的影响;海西蒙古族使用藏族“吉祥八宝”装饰帐篷及内部设施,东关清真大寺六角飞檐楼亭宣礼塔上安放的镏金经筒是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僧众赠送。在饮食方面,青海美食涵盖了多个民族的独特特色,走向世界的青海拉面,是汉族、土族群众种的小麦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群众养的牦牛熬成了鲜汤,撒拉族群众栽种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调料,回族群众用双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青海优秀民族文化如同一条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拉近了各民族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四是创新发展。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青海各民族文化在传承弘扬中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汉族文化、藏族文化、回族文化、土族文化、撒拉族文化、德都蒙古文化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态,丰富和发展了昆仑文化、河湟文化、格萨尔文化、热贡文化等地域性文化或标志性文化,体现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明特征。比如,在民族曲艺方面,诞生了藏戏、花儿、贤孝、平弦、越弦、道情、打搅儿、歌剧、哑剧等,流传在青海涉藏州县的爱情山歌拉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服饰方面,形成了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藏族服饰,以卷边白毡帽、七彩袖等为代表的土族服饰,以“古古鞋”等为特色的撒拉族服饰等等。在传统技艺和手工艺方面,藏毯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闻名于世,塔尔寺酥油花展示着藏传佛教千年传承的艺术瑰宝,色彩丰富、工艺精湛的土族盘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在医药领域,流传两千三百余年的藏医药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探索完善,建立拥有独特治疗方法和浓厚民族特色的医药学体系,藏医药浴法更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青海优秀民族文化始终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在传承历史文脉中不断焕发生机,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行。
二、青海优秀民族文化的价值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新时代新征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文化是重要支点、重大方面。推动青海优秀民族文化枝繁叶茂,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对增进各民族“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和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青海优秀民族文化是滋养中华文化沃土的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自古以来,青海各民族文化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既推动了各民族文化发展,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不断为中华文化提供多样性文化滋养。青海优秀民族文化与其他优秀文化不断交流互鉴、融通凝聚、多元发展、走向一体的过程正是中华文化不断汇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就要大力培育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推陈出新、兼收并蓄,不断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化发展的滚滚洪流注入高原清泉。
青海优秀民族文化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文化基础。青海省情特殊,处在高原地区,经济欠发达,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民族宗教问题复杂,多元文化交融共存。新时代,做好以文化人、凝心铸魂工作,要大力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从中汲取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等价值理念和道德追求,夯实、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提升高原欠发达地区群众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建设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文明,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
青海优秀民族文化是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食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青海各族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高,特别是对优秀民族文化青睐有加。近几年,各类商业演出一票难求,各民族文化展演展示热闹非凡,“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火爆出圈,西宁市城北区“豹街”火上央视成为热门打卡地,基层组织开展的“百姓大舞台”惠民演出、众多节日文化活动等深受各族群众欢迎。新时代,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持续强化文化为民惠民,大力培育青海优秀民族文化,针对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多样化文化服务,更好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青海优秀民族文化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和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经济发展往往会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文化也会润物无声地融入经济生活,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虽然青海人口总量少、经济体量小,但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文旅潜能十足。新时代,发展壮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旅行业,就要深入挖掘保护利用青海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大力培育青海优秀民族文化,将文化基因融入经济血脉,以文化赋能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人文鼎盛与经济繁荣交相辉映的生动格局,激发出“1+1>2”的协同效能。
三、传承弘扬青海优秀民族文化的实践要求
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赓续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大力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持续深化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藏族文化、河湟文化等国家级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展示场馆、文化基因库等建设,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实施传承创新项目,建设非遗特色村镇和非遗工坊,打造“热贡唐卡”“青绣”“藏医药”“青海拉面”等品牌。推动活化利用,将民族文化遗产融入城乡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中,创新使用数字手段,让民族文化遗产活起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深入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加强“石榴籽家园”建设,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青海故事。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主题宣传活动,做优做亮“我们的节日”,打造“节日里的文化”,引导各族群众更加坚定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深入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举办民族和地方节庆、“民族团结进步”“青绣”大赛、“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石榴籽”音乐会等各民族群众能够深度参与、深入交流的特色活动。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昆仑计划”,拍摄制作青海拉面、青海花儿等民族文化主题文艺作品。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开展民族文化展演展销活动,提升基层文化场所服务效能。积极探索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新模式,将历史风貌保护、民族文化挖掘、文化创新提升、产业培育发展、民生保障改善结合起来,培育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加大对外传播推介,提升青海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积极组织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举办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打造“青海湖”文化文艺品牌,创新开展音乐、诗歌、摄影等文化展示活动,更好彰显青海民族文化魅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借助青洽会、环青赛等重大活动,积极搭建对外文化交流展示平台,举办青海湖诗歌节、“感知中国 大美青海”民族文化艺术展等活动,打造“同饮一江水 共话澜湄情”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促进青海优秀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本文执笔:鄂崇荣 党成晶 杨成成)
上一篇:全国名中医黄煌经方工作室落户西宁
下一篇:西宁雪豹队在巴塘草原大比分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