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乌鲁木齐讯(全媒体记者 郑娅莉 通讯员 淮振杰) “这两年草场逐渐恢复,风沙小了,草也变多变绿了,前些年消失的很多动物又回来了!”8月12日,四师六十七团五连牧工阿布都拉·艾克木高兴地说。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自2011年我国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来,兵团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科学划定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及时足额精准发放补奖资金,积极探索畜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牧工增收双赢。截至目前,兵团已连续实施三轮草原补奖政策,共计投入资金17.6亿元,累计完成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87.8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2.61%,生物多样性提升10%至15%,草原生态质量持续稳步提升。
针对草原补奖政策覆盖广、地区差异大等特点,兵团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校科技人才优势,由石河子大学马春晖、张凡凡教授等组成专家团队,通过梳理政策实施细则,深入牧区实地调研,结合不同区域生态功能定位,总结归纳出8种典型模式,包括“禁牧封育+冬羔生产”“退化草地修复+舍饲集群模式”等,引导各地探索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协同推进新路径,实现“草原增绿、牧工增收”双重目标。
“我们通过推广‘牧区分散繁育、农区集中育肥’‘放牧+补饲’‘半舍饲或全舍饲圈养’等科学养殖模式,以及人工种草、肉羊两年三胎、杂交育肥、引种驯化等先进实用技术,既减轻了草场压力,又提高了养殖效益。”张凡凡介绍,通过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兵团草原畜牧业摆脱了“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粗放模式,实现“生态保护—高效养殖—牧工增收”牧区产业转型升级,确保“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
如今,农牧结合养殖模式在兵团80%以上的牧区半牧区得到推广普及,肉羊出栏周期缩短一个月,生产效率提高了20%,牛羊良种率和良种覆盖率提升了20%;畜群结构持续优化,放牧绵羊存栏占比从75%降低至25%,舍饲、半舍饲养殖比例达90%,传统粗放式牧养正向集约化、科学化转型。
在加强草原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兵团积极引导牧工延伸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等非牧产业,探索建立从“单一养殖”到“全链发展”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四师可克达拉市、八师石河子市、九师白杨市等依托草原风光和民俗特色,通过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发展特色畜产品加工业等方式,带动牧工户均年增收3000元至6000元,非牧收入占比提高了10%至25%。
“草原补奖政策激发了牧工保护草原生态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了牧工增收和产业升级双赢。”兵团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处负责人叶东东表示,将继续以“生态筑基、产业赋能、民生为本”为核心,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推动兵团草原畜牧业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