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有理儿有面
欧洲八国领导人于8月16日联名发布声明,强调“乌克兰有权自主选择自己的安全保障”,为乌克兰的安全背书,字里行间透着不容置疑的强硬。
这份声明,正值泽连斯基准备飞赴华盛顿,而特朗普刚刚结束与普京在阿拉斯加的“世界不孤单”双边会晤,欧洲显然感受到了被边缘化的浓浓不安。
于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法意德英等国首脑连夜通话、统一措辞后,一起在白纸上写下:“不应限制乌克兰与第三国的合作”“俄罗斯不能否决乌克兰的北约梦想”“国际边界不容以武力改变。”等声明。
这一切的“导火索”当然是特朗普。这份声明之所以火速出台,说穿了,就是“被冷落”的集体反应——因为特朗普和普京在阿拉斯加见面了,整整谈了两个小时,欧洲人连旁听都没捞着。会谈刚一结束,特朗普就急不可耐地宣布:结束战争的最佳方式是达成和平协议,而不是搞什么停火协议,因为停火协议站不住脚。
和平协议?谁来签?怎么签?签了之后谁让步?要知道,“和平协议”这四个字,在乌克兰语境里,基本等同于“分裂协议”或者“割地协议”。但特朗普没打算说明,他也不需要说明。他只要这个名词炸出一波舆论,制造一种“我才是能终结战争的人”的形象就够了。
至于欧洲,在联合声明里压根没有出现“和平协议”这四个字,这不是疏忽,而是本能回避。毕竟,和平协议通常意味着妥协、让步,甚至可能包括“不再那么完整”的乌克兰。
据说,法国总统办公室那天晚上灯火通明,马克龙团队整晚都没合眼,不是在喝咖啡就是在打电话。他们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特朗普不仅发了推文,还自信满满地说:“我觉得我也会去参加泽连斯基和普京的会谈。”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这事我来主导,乌克兰和俄罗斯我都能摆平,欧洲嘛……嗯,观众席还有空座,你们看着来。
更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在宣布可能的“三方会谈”时,还加了一句:“如果一切顺利。”那么问题来了,什么叫顺利?是否意味着乌克兰要先默认某些条件?是否意味着普京的面子必须给足?是否意味着欧洲领导人必须乖乖闭嘴,不在台上抢镜?
欧洲的尴尬处境在此刻暴露无遗。作为俄乌冲突中投入最多的,从德国的“豹2”坦克到法国的防空系统,从波兰的战斗机到欧盟的经济援助,三年多的时间里,欧洲的国库像一个无底洞,源源不断地为这场战争输血,却在美俄直接谈判时被晾在一边。
美国将武器卖给欧洲,欧洲再转手援助乌克兰,最终成了替美国扛下“乌克兰包袱”的接盘侠。当特朗普轻飘飘一句“见不见泽连斯基由普京做主”,彻底剥夺乌克兰上桌资格时,欧洲才惊觉:自己花了钱、耗了力,到头来连谈判的门都摸不着。
这种被边缘化的屈辱,早有伏笔。自特朗普就任以来,欧美关系便持续降温。他无视欧洲,上台即与普京通话,扬言“24小时终结战争”,仿佛欧盟与乌克兰只需被动执行美俄协议即可。如今,这种傲慢变本加厉——将峰会选在曾属俄罗斯的阿拉斯加,既是对普京的隐晦施压,更是对欧洲的刻意回避;对欧洲加征关税时的毫不客气,更凸显欧洲不过是其眼中的“盘中之菜”。
波兰、芬兰等与俄罗斯接壤的国家尤其紧张,他们担心任何形式的领土妥协会成为危险的先例。毕竟,如果乌克兰的土地可以被交易,那么自身的安全又能有多少保障?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小国的命运往往就是这样被轻易牺牲的。
于是,欧洲仓促推出自己的“反建议”——“先停火、对等调整领土、全程参与谈判”,看似是争夺话语权的抗争,实则更像弱者的哀鸣。当特朗普明确表态“不需要欧洲和乌克兰介入”,当美俄将乌克兰的命运视为“可协商的筹码”,这些条款便成了无力的自我安慰。
泽连斯基的处境则更具悲剧性。被架在“圣人”位置上的他,既不能接受领土损失——那意味着三年抗争付诸东流,又不得不面对西方援助疲软、美国“私下交易”的现实。他拽着欧洲这根“救命稻草”,却明知这稻草或许连自身都难保。
当前,泽连斯基面临着两难:向俄罗斯让步,是政治自杀;继续硬扛,军队越打越少,平民每天在炮火中逃命。而美俄则默契地维持着僵局——普京展示“谈判诚意”,特朗普展示“独立外交”,却谁也不愿真正解决问题。
这场博弈的本质,从来不是“正义与强权”的较量,而是美俄对东欧势力范围的争夺。乌克兰被置于漩涡中心,成了大国战略定力比拼的牺牲品。正如那位欧洲外交官所言:“最可怕的不是美俄谈崩,而是他们连谈崩的借口都懒得找。”
当泽连斯基带着欧洲的“钢铁声明”飞往华盛顿,这场压力测试的结果其实早已注定。
欧洲花了三年时间证明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在国际政治的丛林中,没有实力支撑的“正义”,不过是任人摆布的口号;没有话语权的“盟友”,终究只是权力游戏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