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咸宁发布
8月2日,“爱我咸宁·共建家乡——发现咸宁之美”短视频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在龙潭里启动。活动现场,文艺志愿者代表发出倡议,号召广大市民朋友们、摄影家们、摄影爱好者们用镜头作笔,以光影为墨,共同书写这座城市的时代答卷。
截至目前,已有200余幅作品参与此次“爱我咸宁·共建家乡——发现咸宁之美”短视频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投稿。不同视角的捕捉与定格,正让咸宁的美在光影中愈发立体鲜活,也让更多人透过作品读懂这座城市的温度与力量。
咸宁之美,其独特气质既蕴含于自然的馈赠,也体现于一代代咸宁人奋斗的故事之中。如今,随着“爱我咸宁·共建家乡”六大系列活动的全面开展,这份热爱正从心底的情感转化为具体行动,共建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热爱咸宁,首先要理解这片土地的底蕴。这里是“香城泉都”,千年桂文化滋养着城市的灵魂,“一城十二泉”在华中地区首屈一指;这里是鄂南明珠,三国古战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通山木雕、崇阳提琴戏延续着悠长的文脉。“幸福咸宁我点赞”系列活动逐渐成为人们了解它的方式。无论是镜头中的城市风貌、笔下的咸宁故事,还是“来咸宁建设者说”“外地人眼中的咸宁”中的诚挚赞誉、万户家庭的家风传承,抑或是“小小推介官”“小小记录者”“小小书画家”以童心为家乡代言,都表明一个事实:这座城市的点滴变化都值得用心铭记,每份幸福都在被热情分享。
共建家乡,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行动者”。在“岗位建功我争先”活动中,各行各业掀起创先争优的热潮,职工智能大赛中的科技火花、工匠比武中的精益求精,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光彩,为逐梦前行增添生动的注脚。在“文明城市我共建”活动中,《咸宁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普及如春风化雨,市民遵守交通规则,让街头秩序井然;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使邻里关系更加温馨。“文明观察员”“文明小货郎”“桂乡管家”“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者”活跃于城市各处,让“共建共享”成为实实在在的日常。无论是“银龄行动”中的守望相助,还是“文明服务窗口”中的微笑接力,每个人的力量汇聚起来,就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进程中,咸宁正面临新的机遇,也需要凝聚更广泛的力量。“家乡建设我添彩”搭建起连接的桥梁,“返家乡”学子带来新思维、“双回双创”带来资源,当回乡行李箱中的投资计划在车间化为机器轰鸣,当校友笔记本上的创业构思在市场变为创新产品,咸宁的发展动力就在这“归雁”衔枝、城市筑巢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增强。“诚信经营我承诺”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重信守诺的良好风尚。“文旅惠民我优享”推出的精品线路与夜经济街区,既让市民享受发展成果,也吸引更多人走进咸宁、爱上咸宁,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诗句,道出了每个热爱家乡之人的心声。咸宁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它的每一点进步都值得我们自豪,它的每一处空间都值得我们努力开拓。让我们将对咸宁的爱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在日常生活中传递温暖,让这座城市因我们的共同努力而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爱我咸宁,是情怀也是责任;共建家乡,是使命也是担当。让我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在“幸福咸宁我点赞”中为家乡欢呼,在“岗位建功我争先”里为发展积蓄力量,在“文明城市我共建”时为家园增色,在“家乡建设我添彩”中用行动连接故土,在“诚信经营我承诺”里以坚守维护口碑,在“文旅惠民我优享”中用热情传播魅力。从街头的一次文明劝导,到车间的一次技术改进,从家庭的一次家风分享,到归乡的一次项目对接,每一份付出都在为咸宁的发展添砖加瓦,让这片土地因共同建设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