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8月5日,随着最后一座绝壁岸标航标灯遥控升降装置在夔峡完成调试,长江万州航道处历时两个月的智能航标建设工程正式收官。目前在巫峡、夔峡区域建设的23座“绝壁岸标”全面启用,标志着三峡库区航道迈入自动化、智慧化新时代。
天险之困,传统航道维护的生死考验
20世纪50年代,长江三峡航段的岸标维护是一项高危工作,在夔峡、巫峡、巴阳峡等“绝壁千仞、暗礁密布”的水域,受自然航道水位变化影响,航标位置需定期调整。当时的维护工具仅有草绳、锤子和煤油灯,老一辈航道人仅凭徒手攀爬固定航标,灯芯燃烧状态全凭经验判断。
在长江航道史料里有这样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位名为郑兴高的航道职工,他口衔煤油灯,赤手攀爬上长江巫峡绝壁,点亮航标的身影永远定格在照片中。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川江时,了解到航道工人的种种作为,动情地称赞“航道工人是无名英雄”。成为一代代航道人的精神支柱。
这一阶段的航标维护完全依赖人力,设施简易、风险极高。航标员需在湿滑崖壁上完成灯芯调节、部件加固等工作,长期面临高空坠落、江水溺亡等安全威胁。
绝壁之战,血肉之躯与极限环境的较量
随着航道发展,绝壁航标逐渐升级为“平台标”,多设置在175米至190米水位的岩壁上。维护工具多了钢制悬梯安全笼,但危险从未真正远离。在瞿塘峡、巫峡的航道上,冉义祥、张小兵等人成了新的守护者,每次航标维护,他们都要钻进仅容一人的钢制悬梯安全笼,攀爬在被岩壁水汽浸得湿滑的30米高梯架上,冒着随时可能遭受毒虫袭咬的风险,被大家亲切称为三峡“蜘蛛人”。
这一阶段,悬梯虽然替代了草绳,却仍挡不住高空坠落、落石打击和毒虫侵袭的威胁。这些“蜘蛛人”的安危,成了长江万州航道处党委心头的牵挂,也成了“为群众办实事”清单上最迫切的课题。
科技破局,四年磨一剑的智能航标系统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党委工作的发力点。2020年,长江万州航道处党委将绝壁航标维护难题列为“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组建专业技术团队攻坚。核心挑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峡库区30米水位落差导致航标位置需动态调整,传统固定式航标无法满足助航要求;二是峡谷地区供电困难,常规电缆架设成本高且易受自然灾害破坏。
技术团队创新性设计出垂直导轨升降系统:航标灯安装于可滑动框架内,通过预埋崖壁的高强度导轨配合卷扬机、滑轮组传动系统实现上下移动。能源系统采用太阳能加蓄电池双供电方案,高性能光伏板与特制蓄电池组合,确保在连续阴雨天气下稳定运行15天以上。2021年9月,首个绝壁岸标航标灯遥控升降装置正式在巫山“碟子大个天”标位投入使用,标志着技术攻关取得关键性突破。
智慧航道,科技赋能带来的变革成效
2025年8月,随着夔峡最后一座绝壁岸标航标灯遥控升降装置调试完毕,巫峡、夔峡区域23座“绝壁岸标遥控升降装置”全面启用。遥控器轻轻一按,3分钟完成维护——较“蜘蛛人”30分钟的攀爬作业,效率提升10倍以上。该系统采用太阳能与蓄电池双供电模式,可适应库区30米水位变幅,并配备液位传感器与视频监控,实现环境动态监测与设备自动运维。
绝壁岸标航标灯遥控升降装置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维护全程无需人员接触悬崖,从根本上消除高空坠落、落石打击等安全风险;二是依托远程监控系统实时传输设备运行数据,实现环境动态监测与设备自动运维。
据长江万州航道处反馈,绝壁岸标航标灯遥控升降装置启用后,三峡库区航标维护的安全风险大幅降低,设备运行稳定性显著提升,彻底改变了“以命换灯明”的过往局面。
70余年时光奔涌,波澜壮阔。一代代川江航道人秉承先辈的智慧与坚贞,不断推动航道生产技术迭代和装备升级。从郑兴高等前辈用血肉之躯守护航标灯,到冉义祥、张小兵悬梯上的身影,再到新时代科技创新团队以智能技术构建安全防线,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职责的坚守。绝壁岸标航标灯遥控升降装置不仅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更是航道人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传承“新时代航道标灯”精神。这道闪耀在三峡绝壁上的科技之光,将继续照亮长江航运的安全之路,见证中国内河航道现代化的持续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