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言午南瓜
原本以为高考结束后的暑假,是人生中唯一一个能彻底挣脱“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的枷锁,不用被作业催、不用被排名追的自由时光,结果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在不少准大学生的暑假里悄然打响——
它就是“高(中)大(学)衔接班”。
所谓高升大衔接班,顾名思义,是指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前的暑假里,为适应大学生活、提前掌握相关知识或技能而参加的各类课程或培训。
(图/社交平台截图)刚刚收到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小凡对着手机犯了愁:前一天进了新生群,学校就布置了新生入学教育衔接课程,妈妈得知后当即就说“没做完课程任务就收他手机”。
就连已经读大二的学姐小周,看到学弟学妹们的暑假安排都咋舌。不少学弟学妹在得知录取结果后就向她请教英语四六级和高数的教辅,不约而同地表示“希望暑假开始衔接”,甚至有人开始上衔接班,“这哪是暑假,分明是‘高三PLUS版’”。
“从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到高考后的‘高大衔接’,这班是一天也逃不掉啊!”社交媒体上,网友们吐槽纷纷。一生都在上“班”的中国人,似乎总在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
(图/社交平台截图)从幼升小衔接班的拼音算术,到小升初衔接班的奥数英语,再到初升高衔接班的物理化学预习,这条“衔接”之路从未间断。现在,又来了个“高大衔接班”,这不禁令人困惑:高考都结束了,怎么还有课外辅导班要上?
各种各样的机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宣传页上“暑假抢分”的字眼夺人眼球。
有号称暑假学完高数基础的,一个月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思维跃升,仿佛一个暑假能解决大学难关;
(图/社交平台截图)还有提前攻克大学英语开学考、四六级的“预科班”课程,说是“入学抢跑一步,绩点领先一路”;
就连高校也亲自下场,推出各类“大学先修课”,从专业基础到通识教育,覆盖范围之广,让人眼花缭乱。
相比之下,曾经的暑假关键词——考驾照、学WPS、背单词,反倒成了 “基础操作”。当衔接班从“选答题”变成“必答题”,这个本该用来喘息的暑假,就这样被卷入了新的节奏。
高考结束,
暑假秒变“第三学期”
放在以前,高考后的暑假是相对松弛的。毕竟,刚从十二年寒窗苦读中挣脱出来,总想好好放松一下。
学生们多半会选择考本驾照,或是跟着教程学学WPS、Excel等办公软件,为大学写论文、做报告打基础;英语底子好的可能提前背背四六级单词,或是报个雅思托福班为出国做准备;更多人则会选择旅行、打工,或是单纯在家 “放空”,享受这段没有作业的时光。
如今,高考结束,“高大衔接班”如潮水般涌入准大学生们的生活,将这个本应自由放松的假期卷入新一轮竞争节奏。
最常见的衔接班类型是培训机构的“付费冲刺”。这类衔接课紧抓大学课程痛点,推出的都是能覆盖多数专业的必修课。高数、计算机语言(如Python、C++)、大学英语等密集课程,早八的苦吃起来没完没了,趁着脑力最旺盛的时候抓紧让歹毒的知识流进脑袋。
而且,不少老牌知名教培机构也纷纷入局,靠着多年积累的教学招牌和课程体系,把衔接班包装得愈发“专业”。价格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宣传语直击家长痛点——“提前攻克大学拦路虎,开学稳拿高分”,吸引了不少想“抢跑”的学生。
(图/社交平台截图)高校也加入了阵营,亲自下场开发衔接课程,种类也不少,光知识过渡这一类就整出了不同松紧度。
其中最有“偷懒空间“的授课方式是网课形式。比如南京大学推出“零年级数学衔接班”,走的是“自愿卷”路线。准大学生们自主选择要不要听网课、刷习题,内容从反三角函数到矩阵基础,希望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提升。不过由于没学分要求,听还是不听,学生自己说了算。
但有的学校就没那么“客气”了,一些衔接课程已经“升级”为大学必修课,成为开学之前必须完成的“作业”。
四川师范大学的数学英语衔接课,成绩狠狠绑定期末总分,从高中知识查漏到大学内容预习,再到英语单词的日常打卡,全套流程下来,活脱脱给准大学生布置了 “暑假作业PLUS版”。
毕竟学分就在那挂着,谁也不想开学就被“学分KPI”卡住脖子,只能乖乖上线做题。
(图/四川大学教务处)部分高校还推出了收费课程,如南京邮电大学2100元的线下“高数衔接课”明码标价,还是学校老师亲授,主打一个“官方认证”的安心感。
不少学生家长心甘情愿花钱报名,“毕竟学校开班总比外面机构靠谱”。这波“官方知识付费”,算是把商业化玩明白了。
除此之外,很多学校采取的是比较“温和”的通识类衔接,并不要求提前学习硬核知识。比如西南大学的入学前慕课主打 “通识选修”,将思政类、公共艺术类课程包装成学分福利,学生们提前适应大学选课模式。
除了知识类、通识类课程,还有偏向实践的衔接形式。这种衔接更像"大学体验卡"的实践类玩法——不少高校搞起“新生骨干培训营”。
新生骨干培训营里,准大学生们身着统一服装,提前熟悉校园、参与迎新筹备、积累志愿时长,甚至获得“内定”为学生干部的潜在机会。
(图/社交平台截图)那么,这么多的衔接班、先修课,到底有没有用?
无休止的抢跑真能赢?
对于衔接班的效果,不同人感受大相径庭,这既与个人预期有关,也受培训质量等因素影响。
有学生反馈衔接课带来了实际帮助。西南政法大学的小雨分享:“报了大学英语衔接班后,开学的英语分班考跨考进了涉外法班,实现了转专业的心愿。”
而对于理工科学生,有人觉得提前接触高数思维和编程逻辑,似乎确实能缓解开学陡增的学习压力。
(图/社交平台截图)更有部分网友直接表示:“不学(衔接班)的话大学跟不上!”
一个是因为大学的课程确实更难了,还有时候“跟不上”的焦虑是心理层面的,有人在高升大的阶段,对大学的未知不安,等到开学之后在焦虑情绪下上课,可能学习效果不好,更加深了“跟不上”的先验判断。
(图/社交平台截图)但也有人觉得用处不大。南京大学数学专业(智能科学方向)的大一新生小棋同学听了一些辅导员发在新生群里的零年级数学衔接课程,遗憾表示“作用不大,想知道的都没讲,都讲一些远古(甚至有初中)的知识”。
实践类衔接的反馈也存在一定分裂,来自南京大学的小陈坦言, “这是提前混脸熟,开学竞选班干部、赚志愿时长都有优势,甚至可能被‘内定’为学生干部。”
没参加的小言靠开学后主动竞选也进了学生会,后来也留任了骨干,“感觉没差多少,开学后有的是机会,还能多玩了一个暑假”。
小汤是以熟悉校园为目的报的先修营,她并不把先修营当作竞选学生干部的“捷径”:“身边很多朋友没有参加先修营,也通过开学后的招新竞任了学院的团学联骨干。”
(图/社交平台截图)不同人的感受千差万别,但背后藏着更普遍的趋势:衔接班的火爆,并非是偶然。
最直接的压力,就来自大学开学考,这是悬在准大学生头顶的“第一关”:很多学校用它来“分班”。英语考得好,可能进高水准的班,享受更好的资源;考的不如别人,那就可能进低水平的班。
某些学科(如物理)的开学考成绩决定是否可以直接免修拿满分,“考砸了可能影响整个学期的绩点”。
绩点由各门课程成绩综合计算而来,开学考对分班结果或满绩资格的影响,都会直接作用于绩点。
而绩点如同一条关键链条,串联起保研、奖学金、出国申请等未来路径:保研资格的核心取决于绩点排名,奖学金的竞争主要依托绩点体现,出国申请中,若绩点低于目标学校要求,甚至会失去递交材料的资格。
这种“一步差步步差”的不安,使得准大学生们是将开学考、期中期末的课程考试视作“高考后的又一场硬仗”,为了高绩点,衔接班成为了他们的选择。
(图/社交平台截图)被焦虑情绪裹挟的学生与家长,半是主动半是被动地踏入了 “高大衔接班” 的局。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教育理念成了惯性,让学生和家长很难在高考后真正松弛。
“别人报了计算机班,我就得补英语;他学了专业基础课,我就不能只考驾照”,这种“蒙着眼睛赛马”式的心态,本质还是对“空白期”的恐惧。
(图/《欢乐家长群》剧照)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更让这种怕被落下的情绪愈演愈烈。“高考后准大学生暑假自律的一天”的刷屏、朋友圈里晒出的各类学习打卡,将“假期充电”变成了新的竞争赛场,进一步放大了不安。
当“别人都在学”的恐慌取代了对假期的合理规划,连“适度放松”都成了需要愧疚的选择,衔接班自然成了缓解担忧的 “救命稻草”。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高中和大学的学习差别大,但现实中,高中到大学的学习,出现了衔接“断层”。
在国外的一些尝试中,是通过预科课程、先修项目等实现中学与大学的贯通,来搭好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桥。
以美国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简称“AP课程”)来说,大学学者参与编制课程,内容与高校专业高度相关,在高中阶段选修AP课程,并通过AP考试即可获得学分,如此能有效避免知识重复与断层;
英国的A-Level课程(对应着英国中学教育的最后两年,也称“第六学级”)则通过设置学术课程(如进阶数学、物理)和应用型课程(如商业研究、产品设计),实现学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为学生搭建自然过渡的桥梁。
(图/《Normal People》剧照)国内也有大学把先修课搬到了高中阶段,不少同学“带着学分”上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的英语、机器人等5门通识课程,被纳入其附中高一、高二年级的选修课,选修学生考进该校后可免修同类课程。南京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高校也推出了“大(学)中(学)学分互通计划”。
但更多的情况是,从高中课程的学习结束后,一进大学,知识的深度、思考的方式、上课的方法都像上了一个陡坡。但是这个坡如何度过,并没有人明确地指导你,从而催生了衔接班的需求。
不可否认,大学与高中知识确有跃升,提前了解以减少开学茫然,衔接班的初心有其合理性,如同提前看地图能让人更踏实。
但当“报班”成了全员默认的“必须”,当本该探索兴趣、调适身心的暑假,被无休止的“抢跑”课程塞满,这份初心便变了味。
北师大中文系的小陈对此态度是“感觉有点悲哀”,背后还是高中被分数推着走的逻辑。“应该衔接的是如何在大学为自己创造平衡满意的生活,而非只盯着成绩。”
花开有时,衔接有度。高考后的十字路口,有人远行看世界,有人潜心练内功,也有人静待整装重启。无论是预习专业课、参与社会实践,还是单纯调整状态,只要适合自己,都是好的选择。
如果把教育变成一场永无终点的“抢跑”,我们失去的恐怕不只是暑假里惬意的蝉鸣与微风,还有那份属于自己、自由探索和成长的空间。
(图/《云边有个小卖部》剧照)真正的“衔接”,是授人以面对未知的渔具,而非提前透支下一站的干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