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安部新闻传媒
荔波瑶山派出所构建商户联防、邻里守望机制
守好这份“活着的文化遗产”
午后炽烈的阳光穿透云层,将贵州省荔波县瑶山古寨的青石板路晒得发亮。沿着蜿蜒的石阶拾级而上,迎面可见寨口那块镌刻着“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青石碑。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让石碑表面泛着蜜蜡般的温润光泽,与吊脚楼的青瓦相映成趣。远处传来瑶族老乡用方言招呼民警的声音:“伙计,来家里喝碗油茶!”“伙计”就是好朋友,承载着最质朴的信任。
8月13日,“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荔波县公安局瑶山派出所,感受公安民警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倾心守护。
近年来,这个被誉为“原始社会遗存的活化石”的深山瑶乡,在文旅融合发展中不断焕发新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活态传承正逐渐走进公众视野。瑶山派出所立足旅游经济发展需求,持续深化警民联动,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为当地旅游产业安全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2020年,瑶山派出所通过整合警民资源,组建了一支由民警牵头、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群防群治队伍,常态化对移民搬迁点、重点场所等开展动态巡查,高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联动商户、物业管理者、社区工作者等治安积极分子,构建商户联防、邻里守望机制,巩固群防群治良好局面。
“我们在辖区各村都聘用了警务辅助人员,称作‘村警’。他们与派出所民警形成联动响应。”瑶山派出所教导员何威介绍,通过建立“‘村警’—社区民警—所领导—乡领导”四级矛盾化解机制,辖区实现了重大矛盾纠纷全预警、一般性矛盾纠纷全化解的目标,警情数和发案数持续保持全县最低水平。
瑶山派出所辖区面积206平方公里,每逢旅游旺季,前来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的游客纷至沓来,是民警们最忙碌的时刻。
“我们经常在巡逻途中遇到游客问路。民警人人都是‘活地图’。大到民宿旅馆、餐馆饭店,小到街头小铺、便利商店,都在民警心里。”何威笑道。
这份“活地图”的本领,是民警们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每处理一次警情、每解决一个求助,辖区里那些弯弯绕绕的街巷就在民警脑海里生成“三维地图”。支撑他们的信念很简单:群众眼里的小事,都是民警心头的大事。
6月19日,荔波县暴雨成灾。当山洪冲垮道路、滑坡威胁民居时,最先出现在抢险现场的是那一抹抹熟悉的藏蓝。民警们迈过齐膝深的积水逐户敲门,帮助村民转移贵重物品。在紧急疏散过程中,年轻民警二话不说蹲下身,在湍急的水流中稳稳背起一位行动不便的瑶族老阿公,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安全地带转移。
临时安置点里,民警们穿梭在人群间分发物资,不时俯身安慰:“阿叔阿婶莫慌,我们都在!”一位瑶族阿妈看着这群如同自己孩子般的民警忙得顾不上吃饭,硬是把自家特色点心塞进他们手里:“快吃,胃里没食怎么扛得住风雨?”警民相握的手掌传递着暖意,驱散了滂沱雨夜的湿冷。
何威说,他初来瑶乡时,当地陌生的方言与风俗习惯让他工作举步维艰,但瑶族乡亲们用火塘边的瑶语教学、节庆时的彩裙邀约,为他铺就了融入的阶梯。他感慨道:“瑶乡虽偏远,但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潜力。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瑶乡,促进瑶乡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落日余晖中,站在寨口的青石碑前,何威告诉记者,所里新警上的第一课,就是在这里听所长讲服务瑶乡的故事。“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辖区平安,更是这份活着的文化遗产。”(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张诗淇)